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然后通过纸带求与纸带相连物体位移、速度、加速度是一类典型的习题。通过纸带来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方法也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位移通过直接测量纸带上的点距就能完成。求速度的方法是利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即时速度来求得(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但是求加速度时很多同学感到很困惑,是先求出两点的瞬时速度然后根据加速度定义求解,还是根据相临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等于定值的公式求解。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取哪两段位移之差为好,两段位移间隔大些还是没有要求?下面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高中阶段,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有一个要求就是减少误差。误差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之分,有时既要考虑绝地误差又要考虑相对误差。系统误差是实验器材本身或者实验原理本身所带来的误差,系统误差与测量者是谁没有关系,系统误差的减少只能是通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者原理等来减小。例如卡尺的零点漂移就是系统误差,所以使用之前必须进行零点校正。偶然误差是测量者测量时带来的人为误差,可以偏大也可能偏小,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消除偶然误差。通过作图方法求实验数据其实也是消除偶然误差的一种方法。绝对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相对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与真实值的比值。例如买100克黄瓜结果商家实际给你98克,这2克就是绝对误差。2克再除以100克得出的0.02就是相对误差。有时我们考虑相对误差可能更有实际意义。再以买黄瓜为例来说明,买100克差2克,买4克也差2克,绝对误差都是2克,但是买100克相对误差是0.02,买4克的相对误差确是0.5,明白了吧,有时看相对误差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为了方便说明,纸带上的点从左到右依次为1、2、3、4号点。有人问,求如图所示纸带加速度时,第一种方法先求2,3号点的瞬时速度,然后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再求加速度,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相临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为定值来求加速度,哪种方法好?如果用第二种方法是用34点间距离减去23点间距离,还是用34点间距离减去12点间的距离?
就该题来说两种方法都可以。如用第二种方法还是用34点间距减去12点间距为好,原因是这样计算时相对误差较小。通常情况下取时间相等的连续6段长度,用第6段长度减去第三段长度等于3倍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再用第五段长度减去第二段长度等于3倍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再用第四段长度减去第一段长度等于3倍加速度乘以时间间隔的平方,最后再把这三个加速度的值相加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相对误差较小二是多次测量能减少偶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