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
很多人都知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就有个“闽国”,国都长乐府就是今天的福州,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称帝,年号龙启。之后,闽政变内乱不断,到了闽天德三年,闽正在打内战时南唐出兵将其攻灭。
若是将时间放到更早些,此地也有个国家叫“闽越国”。当时越国国君无疆联合齐国攻打楚国,只是实力悬殊太大,被楚国军队打的只有后退一条路,最终,越国被楚国灭了,而部分越人就来到了如今的福建,和当地人组建了“闽越国”。
到了现如今,“闽”这个字就是福建的简称,那么,为何古人在此地建国时,都要用这个字呢?
先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山海经中就记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其一、就是说闽这个地方在海中,它的西北方有山;
其二、就是说闽地的山就是在海中。
若是去过福建,就知道这地方就是山多平地很少,东边又临大海,所以,在古人看来,就像是山和海围绕的一块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文明以长江以北最为发达,魏晋后大批士族南下,也带来文化科技的传播,让南方这片土地迅速爆发出它的活力。
并且,很长一段时间,这片土地和中原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所以,它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化,而且,完美的保留了下来。
如今,福建泉州一带还流行一种舞蹈,叫“拍胸舞”,跳舞的人,会头戴一个草箍,在这个草箍的正前方会伸出一个顶端,形状就是蛇头;而在这个草箍的末端会露根红绸条,就像是蛇在吐信。
当然,《太平御览》里说得就更直接了:“闽州越地….皆蛇种。”我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若是按照这种逻辑去理解这话,就会得出:福建人是蛇的传人这种结论。这是说,当地人有蛇图腾崇拜的传统。
那么,福建人的先祖为何要崇拜蛇?
“闽”这个字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个字的繁体是“閩”,中国文字是象形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外门内虫。
那么,虫和蛇有关嘛?
看中国的文字,还真不能望文生义,或者被一些故事所引导,在很多场景中,虫就是指“老虎”,但是,在这里它还真说的是“蛇”。甲骨文中的虫字,形状就像蛇。福建这地方很少有虎的记载,只见蛇。《说文》中解释得更清楚:“闽…蛇种,从虫…”当地人的信仰很朴素,以生活中常见的蛇为信仰图腾,希望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多山的福建,并不适合耕种,很多人选择以海为生,大海就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只是在古时,中国的农业文化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当地老百姓的这种生存方式就被说成是“以海为禾”,甚至,在某些特殊时刻,朝廷还会全面禁海。
并且,当全国各地都在祭拜龙王时,福建这一带的民众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祭祀蛇王。很多沿海地区,在下海前都会祭拜龙王,保佑自己平安并能收获颇丰。福建人不是这样,他们会在船上画上蛇的形状。在他们的船上,还往往可以看到一只木头雕刻的蛇,名叫“木龙”。所以,在福建人的心中,蛇的地位应是和龙一样的。
清朝地理学家郁永河在他的《海上纪略》中,就说:福建人的船上都会看到这个“木龙”。福建人在船上放木龙,自然和蛇神有关。福建各地有很多蛇王宫,长汀县城外的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这座建筑的时间比那时的汀州府还早(古时长汀县归汀州府管)。蛇王宫中供奉的是蛇王,模样是男性。
因为,在当地人心中,蛇王是主持正义公道的,大家如果发生纠纷,就会一起去蛇王宫,让蛇王来评判。这时的答案已经是非自现,若是做了亏心事,自然不敢面对蛇王。大家供奉蛇王的同时也供奉蛇神,不过却是女性的样子。闽西第一山灵蛇山,位于长汀县和上杭县交界处,它的山麓就有一座蛇腾寺,里面供奉的蛇神就是白蛇娘娘。
若是喜欢中国的民俗文化,将一些故事结合起来看,就会觉得极其有趣。白素贞可是来自四川的青城山,为何在福建会有她的供奉寺庙呢?其实,这就是文化信奉的力量。别处只说着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到了这里可是人们虔心郑重的膜拜。
当然,除了这些福建民间还有不少传说,如:蛇郎哥的故事,他救了化身鲤鱼的海龙王女儿,后来,二人结为夫妻。只是海龙王发脾气了,将二人化作了两座相对而望的大山。这个故事就是闽剧《花鸟记》的原型。
并且,闽剧也是极具特色的,更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