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内江市梅家山上,坐落着一座红色外墙的“工”字形苏式建筑。这就是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踏进纪念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筑路工具。70多年前,十余万筑路民工正是凭着这些简陋的工具修建了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第一个奇迹。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改变西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的提议下,西南军政委员会以铁路交通为突破口,作出一个重大决策:“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1950年春,中共中央批准修建成渝铁路,并提出“就地取材”的修建原则。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成渝铁路的修建,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起初,西南军区抽调3万多名解放军战士组成筑路总队。1951年秋,正当成渝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时,中共中央下达紧急命令,要求战士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然而,成渝铁路的修建并未因此停顿。沿线十余万民工迅速接替建设任务,走上工地继续战斗。由于技术装备落后,筑路民工只能拿着铁锤、钢钎、炸药、扁担和竹筐等工具开展爆破、挖土方和铺设枕木等一系列工作。在开隧道、架桥梁时,民工们更是面临着生命危险。据相关资料记载,仅建设柏树坳等14座隧道,就有15位民工牺牲,69位民工重伤。虽然工程艰险、环境艰苦,筑路民工们始终顽强地推动着成渝铁路的路基节节向前延伸,并喊出了“不修通成渝铁路不回家”的口号。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开挖隧道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主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负责铁路修建的工程师来自全国各地。修建铁路使用的铁轨、螺丝钉、炸药和水泥等材料,也是全部自制。为节约成本,很多桥梁、隧道选择石砌。修建中所需的枕木,全部源自沿线群众的捐献。青年人献出做新床的木料,老人献出寿木,甚至还有群众献出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据统计,成渝铁路全线人民群众共捐献出了129万根枕木。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比计划工期提前了整整三个月。
成渝铁路的修建场景
作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丰碑,成渝铁路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铁路建设的序幕。成渝铁路的通车,不仅打破了川蜀大地“蜀道难”的孤境,实现了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夙愿,还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渝两地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外,成渝铁路凝聚形成的“敢为人先、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筑路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渝铁路通车典礼
成渝铁路通车两个月后,为纪念十余万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缅怀筑路英雄,西南铁路工程局决定在成渝铁路中心段的内江市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次年,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在纪念堂前建成。2019年,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来,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见证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光辉的筑路历史。如今,人们在坊间依然传唱着《四唱成渝路》:“西南解放才半年整,修路就动了工。人民政府的好领导,坚决要把路修好……”。这慷慨激昂的歌声,象征着一代代人对筑路精神的传承,也激励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