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学习与学生时代的学习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学习效果缺乏检测系统。学生时代的学习,我们做作业有反馈,考试有评分,老师的反馈和评分就是强有力的学习检测系统。
但是步入职场后的学习方式,没有任何的反馈系统来检测学习效果,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学什么,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学习的知识该如何用上,因此我们无法测评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吸收程度。
脱离了学生时候教育制度里的反馈系统,为了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反馈检测系统。在这里,我提供两个自我学习检测方法给你。
读者视角,制作笔记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了学习吸收效率金字塔模型,我们学习时如果只是听讲、阅读、边听边看,那么我们的学习效率吸收不到30%;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实操演练、把学习的东西转教给别人等等的主动学习,学习吸收效率就能高很多;
尤其是当我们将自己学习的东西转教给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吸收效率就能达到90% 。
学习效率金字塔给我的启发是:以教促学,让知识的吸收最大化。
本着要把这个知识教给别人的心态去学习,那么我们我们的学习吸收效率就会高很多。
是否讲的出,讲出来别人是否能懂,就成为你学习效果的检测系统。要能够讲出来,并且讲清楚,最关键的一点:思路清晰。
如何确保思路清晰,两个方法:
方法一:挖掘作者线性表达背后的思路;
方法二:拆解作者的思路,重新组合成自己的思路;
第一个方法相对比较容易,第二个方法是在理解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结构重组,再创造,比较难。
但是不管哪种方法,基础都是: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个思路也就是你学习的文章、书籍的知识结构。
言下之意,你能把你学的东西画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你就能讲出来。
而且这个知识结构图,不仅仅要站在你的视角画,还要站在读者的视角画,让读者也秒懂的知识结构图笔记就是以教促学的笔记,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梳理清楚知识背后的知识结构,才能无阻碍的实现。
所以我经常在制作完一张图之后,给自己建立的反馈系统:
1、寻求自我反馈
自己能不能把这张图当作课件,来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读书笔记分享,把知识点较为完整的复述出来?
能讲出来,证明逻辑清晰,讲不出来,卡壳的地方就是你的盲点。
2、寻求他人反馈
将一张图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问他,我不讲解,你能看懂这张图么?
能,证明图的交付能力比较强,不能,则说明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待调整,有可能是你自己本身没有理解清楚,有可能是你呈现的不够清楚。
3、寻求系统反馈
发到朋友圈或者社群平台,看点赞喜欢数和转发数,数据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你的图是否表达足够清晰。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讲师视角,评估笔记。
讲师视角,评估笔记
在培训行业,有一个很著名的培训评估系统叫做“柯氏培训评估模式”,将培训效果评估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1 反应评估(Reaction)
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即一场培训后,被培训者对培训的内容、讲师的培训技巧的满意程度,满意越积极,产生的实际的实践行为才越多。
阶段2 学习评估(Learning)
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知识)获得程度;即被训者对知识真正的掌握程度。
阶段3 行为评估(Behavior)
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即被训者掌握知识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程度。
阶段4 成果评估(Result)
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即被培训者应用培训的时候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为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
这四个阶段存在一个漏斗模型,即培训的效果越满意,知识的吸收效果越好,应用知识的可能性越大,最后带来的实际价值越大。
所以你会看到,每一场培训后,讲师都会发一个课程评估问卷给你,应该从课程评估问卷的结果,可以侧面评估培训的效果。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演化成一个笔记价值检测漏斗模型,来自查你画的逻辑结构图获得读者的喜爱程度。
阶段1 反应评估(Reaction) :别人对知识的喜好度;
阶段2 学习评估(Learning):别人对知识的吸收率;
阶段3 行为评估(Behavior) :别人对知识的应用度(转发、推荐率);
阶段4 成果评估(Result):知识的经济效益。
知识喜好度决定你的知识吸收率,知识吸收率决定你的知识应用程度,知识应用的的好坏决定你的经济效益。
如果你是学习者,想要最大化的吸收知识,你需要让自己对知识的反应更强烈些,想办法让自己喜欢知识内容。你的大脑潜意识才会吸收的更多。
如果你是知识的传播者,想要让读者尽可能的吸收你的知识,你应该让读者对你的知识反应更强烈些,想办法让知识变得更好吃,好看。
那么如何提高反应度呢?
在《洋葱阅读法》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兴趣金字塔模型:
我们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当觉得这个知识好看、好玩,引起我们的感官兴趣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学习它,转变为我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持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产生了把这个变成自己的职业兴趣的想法。
所以不管是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自己传播知识,如果想要增大反应层的反应,可以是从建立感官兴趣开始。
如何建立感官兴趣?就是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层面引导。
如果你是学习者,为你的学习赋予一些特殊的意义,增大你的意识层面的感官兴趣才能吸收的更多,或者你要学习一个特别难的内容,你也可以找到一种好玩的学习方式,比如好看的图解版、容易懂的听觉版等内容来激发自己的感官兴趣。
如果你是知识的传播者,想把知识呈现给别人,引起大家的感官兴趣,就要在视觉上先吸引读者的眼球,知识的包装程度,也影响着别人吸收知识的效率。就像一篇文章,要标题吸引读者眼球,再打开文章读内容一样。
你是讲师,讲授知识,讲授的形式是学习笔记,想让读者的反应层的漏斗足够大,可以从改变知识的包装形式开始。
读者认真读图,吸收知识,你的知识结构图的转发度是多少,从读者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你的学习笔记为你带来了多少增长,这就是你的笔记价值评估漏斗。
第三者视角,看待反馈
而一旦把自己的学习输出成果放到反馈系统里,就会接受各种反馈,好的反馈,让你的增强回路继续增强,坏的反馈,很有了可能让你回到调节回路上,停止学习。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反馈,不管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让他在增长回路上。
如何正确的对待反馈?需要站在第三视角来看待。
和朋友聊天,他说,想坚持分享学习笔记总是坚持不下去,有时候看到自己的笔记不是很受欢迎,就马上删掉了,这种想法让自己做事情总是无法持续。
那么,你是不是也陷入了:
发了一条朋友圈,时刻关注点赞数
发了一条笔记,时刻关注点赞数,转发数
发了一条消息给在意的人,总是去看有没有回消息
……
以上情况,我们暂且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零反馈3种。
正反馈:有点赞,有正面评论,有新关注;对应的情绪是欣喜、期待、兴奋;
负反馈:无点赞,有负面评论,掉粉;对应的情绪是:因为被否定了而沮丧或者因为被否定了而找到了调整的方向;
零反馈:无点赞,无评论,无新增减退;对应的情绪是:难过,不知道要怎么办。
如何不被这些信息干扰?3种方法:
1、关注过程中内心的收获
如果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内心的东西,自是不必在意外界的反馈。有外界反馈,是期望之外的惊喜,没有也不必在意。
而一旦我们太过于关注外界,外界又不可控,不确定因素太多,那么心态就会不稳定,受干扰因素太多。
而且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存在滞后效应,即使当时没有收获任何,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涌现出惊人的结果。
2、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到外界,我们经常会被表象和情绪所蒙蔽,正反馈、负反馈、零反馈其实都是信息,如何把信息转化为我们可以利用的知识,需要再分析底层。
正反馈:大家点赞的是什么?打动大家的是什么?找到连接点继续放大
负反馈:建议、评论如何正确看待?我下次需不需要调整?
零反馈:我内心的收获足够么?为什么在意外界的反馈么?有什么好处?如果需要外界的反馈,我下次该如何努力争取?
当外界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的是时候,你只有不断调整,持续行动,相信总有东西会不期而遇。
3、反脆弱
建设反脆弱心理,如果很想被关注但是没有被关注,那就持续做,直到被看见,不必在意眼前,持续做,总有人看见,总会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