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位著名的作家叫作吴趼人,就是写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那位奇人,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作《俏皮话》,里面记载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名为——肝脾涉讼!
我给大家简单地翻译一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心,是五脏六腑的大总管。有一天,脾来告状,他说:“我是主司培补元气的工作的,可是最近肝木仗着势力强横,老是来欺负我,我不敢反抗他,只能休养自己,防范于他。没想到,他又把怒气发泄出去了。可是,这明明是肝气,可世人却偏偏称之为脾气。每次发怒,人们都会指着说:‘某某脾气不好。’这不仅败坏了我的名誉,还让我蒙受不白之冤,希望您为我做主啊!”于是,心就把肝找过来对质。肝说:“我用尽气力,好不容易让人发一次怒,他却欺世盗名,让人以为是他的功劳,我不跟他计较也就罢了,他还反过来告我,是何道理?”
这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里面既讲到了脏腑五行理论当中肝与脾“相克”、“相乘”的关系,还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生气发怒,既然与肝有关,为什么不叫发肝气,而被叫作发脾气呢?同样的,火爆性格常被形容为脾气大,为何不称肝气大呢?
在回答之前,我们首先来想一个问题:发怒发怒,怒,到底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有人会说:“肝在志为怒,怒当然是从肝发出来的了!”
非也非也!
张介宾所著的《类经》里,有这样一段话:
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说的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怒喜思悲(忧)恐,这五志实际都发于心,只是应于五脏而已。
由此可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其实是在说:怒从心发出,对肝系统的生理、病理影响比较大。
肝为刚脏,病理特点是“肝气、肝阳常有余”,容易出现肝气升泄太过的情况。所以,一旦大怒、多怒,就使本就容易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致肝气上逆,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若肝气升发太过,又易引发急躁易怒。
究其缘由,则是肝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这真的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发脾气”就应该叫作“发心气”了呢?
是,也不是!
“是”,是因为怒气确由心所发,而反映于肝;“不是”,是因为五气均由心所发,把“发脾气”单纯地称为“发心气”,又显得过于笼统!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的著作,可以找到“脾气”、“肝气”、“心气”等这样的词汇,尤其是“脾气”一词,还有性情、度量的意思,所以在白话中,也常见到“某某脾气大、有脾气”这样的表达。
但是,“发脾气”的表述方法,却是近代才出现的。很奇怪的现象是,为什么近代出现了“发脾气”的说法,为什么却没有出现“发肝气”、“发心气”甚至“发肺气”、“发肾气”这样的说法呢?这本身就是一件说不通的事情,因为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那么,“发脾气”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老韩也一直表示很疑惑!
后来,在陪儿子学英语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短语“vent your spleen”。“vent”是发泄的意思,“spleen”是脾的意思。
“发泄你的脾”?
难道是“发脾气”的意思?我问儿子这是个什么短语,他说:“这是英语里发怒的意思!”原来,在英语里,“发怒”真的是“发脾气”,而不是“发肝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进一步检索了一下,这次又有了新的发现:“spleen”的最初原型是“spline”。“spleen”直接或间接来自古法语“esplen”。是不是很惊讶?发音完全和英语一模一样。在法语里,它的本义就是“脾气”,后来引申为“忧郁、消沉”的意思。
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有一部作品就叫做 《巴黎的忧郁( Le Spleen de Paris )》 ,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愤怒,从而也产生了 “le spleen baudelairien”这一说法,指源于痛苦生活的深沉忧郁。
我国的著名诗人戴望舒,曾经写过一首表达忧郁情绪的诗,题目就叫作《spleen》。也许,就是受了波德莱尔的影响。
在德语中,spleen含有“古怪、怪癖、固执想法”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脾在西班牙语中的写法是“bazo”,而“bazo”这个单词,还有“棕黄色、黄褐色、土黄色”的意思。
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黄色属脾,在志为思……
难道这真是东西方语言的巧合吗?老韩越来越觉得里面有趣的很!
或许,近代人们在把“vent your spleen”这个短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直接就直译成了“发脾气”,而不是“发怒”。这才闹了个大大的乌龙,还引起了不少的误解。
世界上很多事情,总是由巧合组成的。但无巧不成书,事实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也未尝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