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牙藏族织毯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藏毯的编织技艺,明末清初达到成熟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
1959年,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后陈列于青海省博物馆内),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清康熙年间,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应运而生。据《湟中县志·手工业》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宁夏地毯工匠大、小马师来湟中加牙村,村民马得全、杨新春二人拜其为师。”村民杨新春、马得全等人跟随其进一步学习栽绒地毯的编织技艺,使藏毯的编织技艺更加规范化。其后马、杨两家的地毯技艺世代相传,全村人几乎个个都会捻线、编织藏毯,民间甚至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着干啥哩”的俗语。
加牙藏毯全部是用手工编织完成,织毯匠人将用橡壳、大黄叶根槐米、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线环绕在绕线杆上,织完一行,就将毛线扣全部拉紧,再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于是,在毯面上出现层层毛线的断面,这一制作工艺被称为手工连环结。整片藏毯织完之后,织毯匠人再用剪刀对其进行打磨。
加牙藏毯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是藏民族非常实用的一种生活用品,它从天然原材料的选择到织造工艺的实施,到最终的成品,整个都是天然绿色产品,具有环保的品质。 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加牙藏族织毯所需毛绒原料的供应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织毯技艺仍靠口耳相传,这也影响了该技艺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加上手工编织技艺费时费力,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传承面临较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