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在国内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管虎执导,备受期待的战争片——《八佰》在遭遇各种各样的麻烦之后,终于得以上映。电影本身取材于史上著名战役“淞沪会战”,足够深刻,再加上管虎本身优秀的导演能力,《八佰》上映以来,在大众之中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
对比时代,管虎这部《八佰》算是1975年同题材国内电影《八百壮士》的一大进步;对比世界,管虎刷新了国产战争片的高度,我们在管虎身上,似乎总能看见惊喜,让人不禁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位著名的第六代导演。
与众不同
放眼整批第六代导演,管虎一直都在展现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年纪比较大一些的影迷如果有看过他导演的《头发乱了》,就会发现他的电影十分关怀底层的普通人物。如果没有看过《头发乱了》的影迷,应该也听说过《外乡人》、《生存之民工》。这两部剧都反映出管虎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细腻。他总能在巨大的时代画幅下发现令人为之动容的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我们平时根本不会注意的,那些身边的人。
每一部电影都极具特色
管虎的电影数量虽然不如某些同龄知名导演要多,但胜在每一部都极具特色,值得影迷们津津乐道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要做到这种效果,离不开管虎的另一个长处——对于剧本题材独具慧眼。就比如《斗牛》,非常经典的抗日题材,虽然那部电影的艺术手法有些“后现代荒诞”的风格特点,没有《八佰》那样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但却与题材本身有极大的契合度;五年前上映的《老炮儿》,把视角聚焦在两代人的价值对立,却没有说教感。
管虎在中国战争片的国际化事业上也颇有建树
这回《八佰》能够不落国内传统抗战神片的“窠臼”,在艺术层面上给予观众不同于以往的思考。就比如电影中描述抗战时期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的对立关系,传统的标签化的艺术作品,喜欢降低日军的智商,仿佛他们只会说粗话、惩罚下属。
但管虎在生活中就是一个看待事物极度冷静的人,他将这份冷静带到每一部饱含着情绪的作品中,反而碰撞出更加激烈的火花。相比国外诺兰的《敦刻尔克》、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管虎不但拍出了中国特色,也拍出了个人风格。
生活的发掘者与亲历者
这就是管虎,既是第六代导演中不容忽视的门面之一,又是九十年代青年人生活的发掘者与亲历者。对于包括乐枫我自己在内的年轻人而言,第六代导演们所经历的生活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但我们却能通过他们的电影、他们的艺术表达,去感悟自己刚出生、还是懵懂孩童的那个年代,这个世界对待青年人的态度。
而管虎的电影视角又拉得极低,我们总能在那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找到自我熟悉的感觉,这也是管虎电影抛开一切专业眼光之外,最能打动路人的重要特点。
小结
小编也有在电影专业学习的朋友,他们之中也有不少是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多年粉丝,管虎在作品中的个人印象,可以在他们的作品里发现不少,这不得不说是管虎作为中国电影行业建设者的成功。
在第七代,甚至第八代导演逐渐崭露头角的今天,第六代导演身为先辈,已经在把手中的艺术火炬郑重其事地交给后辈。这个过程是严肃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个影迷朋友去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