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又叫做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
古时候,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由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巴比伦人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
古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后来在公元8世纪传入中国,但当时对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直到清代,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常在礼拜日进行传道祈祷,西方的星期日才在中国人心中留下初步印象。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生活和工作,他们按照本国习俗,在星期天休息娱乐,中国人才由好奇慢慢认同。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想到用“星期”来翻译week呢?说起来,还是和数字“七”有关。
2010年发行的牛郎织女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 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yào),古代历法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天一个周期,每天有一个代表星体,所以称为“星期”。因此,西方的week概念传入中国,聪明的古人就找到相对应的“星期”来翻译它了。
“星期”这个词,还有其他含义,但常常和数字“七”相关。在古代,“星期”还特指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传说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每天织着云彩,她下凡与人间牛郎结为夫妻,二人生活虽然清贫,但情意深厚,美满幸福,还生了一儿一女。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强行将他们拆散,要把织女带回天庭。牛郎无计可施,急得团团转。最后,他一直看守的老牛自我牺牲,让牛郎披上它的皮追到天上去了。眼看就要追到,不料王母娘娘随手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一道天河瞬间出现,把这一对恩爱夫妻永远隔开了。
但即使如此,牛郎织女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天天隔河相望,泪流满面。王母娘娘动了恻隐之心,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允许这一对苦命夫妻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而这一天也是人间女孩的节日,她们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也祈祷能拥有称心如意的婚姻,这一天又叫七夕节,因为女孩们有“乞巧”的传统,也叫乞巧节。
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便是“星期”,也有人将这个日子称为“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