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传苗院长叮嘱即将出发的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服从组织安排,圆满完成任务
奔跑在与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拼时间、抢速度的赛道上,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全院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一刻不敢懈怠。
自3月初,在嘉定区委区政府和上海大学疫情防控部署要求下,孟超肿瘤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会议,成立以业务院长樊震林为组长的疫情防控专项领导小组,开展多项安全防疫举措,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阵线,以一域之稳维护大局之安,不遗余力落实嘉定区和上海大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这群守“沪”者中,有医生、有护士,有首次投身一线的新兵、也有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肩负医务工作者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正创新、呵护生命”的医院精神。
从清晨到深夜,一批又一批采样队员奔赴不同的采样点位,一棒接一棒,以耐心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规范的操作,展现着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和温度。
战“疫”的同时,他们抓牢本职医疗服务工作,保障患者的“药罐子”,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疲倦的身躯下是为患者尽心服务的医者仁心。
01 疫情之下,退役老兵们的情怀与担当
当收到嘉定区政府需要增援的指令后,孟超肿瘤医院的退役老兵们毫不犹豫主动申请增援一线,平均年龄已达56岁的老兵们以“战必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写下请战书。
据悉,孟超肿瘤医院中层以上管理者大多是退役军人,院长程传苗、业务院长万任华、业务院长张绍庚等都是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兵。“若有战,召必回!”尽管已脱下军装多年,但脱不下的,是老兵们不变的爱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疫”。
医院医教部、护理部担子重、任务紧,两个部门的负责人身先士卒,自3月初便维持着24小时的工作模式。
有24年军龄的护理部主任董惠娟是护理团队的主心骨和坚强后盾,在人手吃紧的情况下,她主动请战支援一线,在连续高强度工作和“倒春寒”的双重夹击下病倒了,即使如此,她仍坚持在线工作,确保护理团队的日常工作和支援任务顺利开展。
业务院长樊震林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出征动员部署暨培训大会
这是一场不舍昼夜的战“疫”。
紧急任务随时而至,连夜抽调医护人员、快速组建医疗队,在出发前统一培训、筹备物资、发放物资、组织后勤保障队伍……环环相扣、时间紧迫,为了更好落实,在孟超肿瘤医院业务院长樊震林的领导下,医教部员工连续数日以医院为家,退役军人、医教部副主任刘骥更是连续半个月睡在办公室,白天紧锣密鼓安排抗疫各项工作的细节,晚上熬夜安排防疫任务,常常一忙就到了凌晨四五点。
长期睡眠不足,即使是“运动达人”,刘骥也时不时会头晕目眩,但他战“疫”初心始终未变:“疫”战到底,赢得胜利!
02 校园开启“慢生活”,他们却按下“加速键”
封闭期间的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然而对于孟超肿瘤医院的医务人员而言,加速键被迅速按下。
3月7日,接到上海大学关于紧急支援嘉定校区疫情防控的要求,孟超肿瘤医院快速响应,3小时内集结完毕,派出了以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薛龙为领队,严文魁、李静雅、李如君、姜华娟为队员的五人医护小组,奔赴校区,全力支援上海大学疫情防控和在校师生的诊疗工作。
支援过程中,这支医护小组一方面为在校7000余名师生提供就医保障;另一方面协助学校教师,为受本轮疫情影响而被集中隔离的学生们进行线上心理疏导,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们关心、关切的问题。
“个别学生出现敏感、焦虑的情绪,问的问题也会比较多,我们会平和地与学生沟通,积极主动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帮他们疏解负面情绪,科学面对疫情。”薛龙说。
在此次支援上海大学行动中,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薛龙被校方称为“定海神针”
某日凌晨1点多,一名学生皮肤蜂窝织炎发作,皮肤红肿、疼痛难忍,父母焦急地从北京打来电话,薛龙马上带队帮助学生紧急处理,排出脓液、服用抗生素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在14天封闭期间,医护小组圆满完成任务,为师生们处理痛风、口腔拆线、智齿痛、结膜炎等常规医疗工作。
目前,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已正式解封,5名医护人员安全撤离,并接受居家观察。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在现场指挥的上海大学领导的高度赞扬。
03 只有一个信念,用最快速度完成支援任务
“这支上海孟超肿瘤医院抗疫队伍的姑娘们每个都是最棒的,她们纪律严明,勤劳肯干,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热情、心地善良、人格高尚。”近日,孟超肿瘤医院支援嘉定某酒店隔离点的医护小组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表扬信。
这封信出自隔离点另一支援小组嘉定区中心医院的乐医生之手,信中一一细数孟超肿瘤医院支援小组5名护士的“好人好事”。
小朋友向支援社区的医护人员赠画
3月15日,支援小组抵达隔离点。作为领队,健康管理中心护士白海云以身作则,事事亲力亲为,军纪严明,严格要求队员们遵守隔离点的规章制度。
“刚到时,我们不停接到各种各样的指令,大家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白海云说,奋战几天后大家渐渐养成了一条“规律”的作息:半夜睡觉,凌晨四点半起床工作。
由于来不及吃早饭,护士刘珊、马原、力芳和笪梦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虚脱、胃不舒服、多次呕吐……即使如此大家也顾不上休息,“我们只有一个信念,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支援任务。”白海云说。
今年23岁的马原是支援小组中年龄最小的队员。“2021年,我在北京实习,当时没能为抗疫出一份力,如今我在上海,一定要尽我所能!”小姑娘话语铿锵,哪里需要哪里搬,何时需要我何时在!
04 多次请战后,战“疫”伉俪齐上阵
疫情当前,孟超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护理团队负责人王彬主动报名支援。同一时间,他的同事、也是他的妻子,健康管理中心护师郦瑶也主动请缨,却被护士长以“你们家的孩子还太小,两个人同时支援孩子没人照顾”为由拒绝了。
尽管孩子才10个多月,家里只有老丈人照料小孩。但郦瑶没有放弃,和王彬商量了以后,再次请战,王彬也在一旁劝解:“护士长,你放心吧,家里的事情我们都安排好了。”两人坚决的态度,终于说服了护士长。随后,他们被安排轮流上阵。
在不同的核酸采样点、不同的时间段支援,两人几乎没有打照面的机会,只要工作一结束,他们就会拿起手机给对方留言,询问工作进展、叮嘱做好防护,每一条信息都成了他们互相支持、彼此坚定的见证。
他们是夫妻,亦是战友。与病毒的战争尚未结束,还有什么比战“疫”伉俪并肩携手的模样更加动人?
核酸采样现场,“大白们”雨中坚守,居民们有序配合
冯月红是健康管理中心的护士长,她的丈夫是一名总务部的驾驶员,两人同样一起坚守在抗疫一线。
让她欣慰的是,每次和家里视频,儿子都表现得特别懂事。
“他总是跟我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要记得保护好自己,我在家会乖乖听奶奶的话,好好学习,你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加油!等疫情结束了你和爸爸再回来看我。’”每每听到儿子说的贴心话,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战“疫”伉俪薛慧和刘虎的情况则有不同。
当医院超过半数的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全力奔赴一线防疫支援工作时,肿瘤内科主治医生薛慧选择坚守在医院,保障本院患者就医和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她的丈夫、肿瘤外科主治医生刘虎则前往嘉定区安亭镇支援。
坚守阵地的两人还将儿子安置到了医院,“我工作,他在一旁上网课。”薛慧欣慰地说,儿子很懂事,我们娘俩会成为刘虎生活和工作上的后盾,“连续的核酸采样工作非常辛苦,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承担医院里的工作,兼顾好孩子,让像他这样驰援在外的人回来能睡个安心踏实的好觉”。
这些伴侣们是众多“战士”的缩影。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医务人员的坚守,才凝聚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