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四声是普通话的调值,能解释古诗的平仄吗?
这个问题是对平仄有认识的人提出来的。大部分专家都会回答,现在的四声调值无法解释古诗的平仄,因为普通话分一二三四声,而古诗平仄细分为“平、上、去、入”,而且这其中是不对应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了。
专家说得没错。
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现代人学诗词倒是不妨从普通话音调划分入手,来学会区分诗词用字的平仄,熟悉近体诗格律。
其实这才是现实存在的中国当代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要是哪位专家跑到小学里面去教平水韵吟诵,大多数家长并不会反对,但是要告诉你这样会让你家小孩的普通话过不了关,你看看家长会不会打人?
诗词如今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能够提高人文化素质的一个方面的知识。这其中的格律知识、古韵知识更加是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的,只存在成年人的爱好和文言文专业之中。
可是难道就因为发音有不同(古今汉字的发音是有不同,但是语系一样,用字一样),不让小孩子们读古诗词了吗?谁敢?小孩子都用普通话读诗,不同样朗朗上口,摇头晃脑,开心得很么?
这种不让人用新韵,鄙视用普通话来读诗词的人或者专家是脑壳有毛病。这也是让普通老百姓的盲目文化崇拜给惯的,总以为有文化的人说的就是对的,这就是自身文化水平不够,自信心不够的问题。
真正懂平仄、懂格律的人根本不会对任何有关诗词发音的异同有看法。平仄格律是个什么东西?不过就是帮助诗人避免出现音病的一套工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格律,只要念起来通顺,你管他什么平仄呢?不写近体诗,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尊重平仄格律为近体诗学习者带来的方便,但不要被格律给局限了。
普通话的四声对应平仄是有口诀的,就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也就是说其实每个字的平仄还是可以通过口诀转换过来互相对应。能转换,能对应,自然就能作出解释。
平分阴阳,是指古时候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其中“阴平”对应普通话一声,比如“飞”字,发一声,那么,它就是“阴平”,也就是属于平声字。而“肥”字发二声,声调上扬,就是“阳平”,同样属于平声字。“匪”字发三声,和“平、上、去、入”中的“上”声相对应,“费”字发四声,和“去”声相对应。
所以,“飞、肥”属于平声字,“匪、费”属于仄声字。
那么我们用新韵写诗,知道这些和格律关系“仄仄平平仄”就够了,就能写出新韵格律诗出来。
如果要赏析古诗,就需要了解一些平水韵知识,而古韵中的入声字在一二三四声中没有对应,不是消失了,而是“入派三声”,这些入声字都被分到一二三四声中去了,在新韵中就已经在平仄之中了。而这些字都是有特征的,有韵表的,我们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加以注意就可以了。
这会成为我们分析古代格律诗的拦路虎,但也只是个记忆的问题,并不难攻克。很多常用入声字,我们看到几次就自然记得,能识别出来了。比如“一”、“白”这些普通话读音中属于平声的字,在古诗词中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不管我们的认识如何,既然已经发展到了普通话的年代,我们不论是读哪个朝代的诗文,第一反应自然是用普通话来对应朗读。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习惯,至于更高级别的文言文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情。
其实纠结于古韵的专家们,就算作诗在平仄上完全符合了平水韵,读出来的发音也绝对和唐朝的口语发音千差万别。
我们在我们的年代,不能再要求古人的作品符合咱们这个朝代,所以我们要用古韵平仄去赏析古诗。但是我们自己创作,最好是紧贴当下时代,紧贴大众读者。
这才是让诗词文化走进大众,并真正延续下去的最好办法。
很多专家,和伪诗词爱好者,根本就想不明白这一点。
诗词的意境,其实和它所使用的字的平仄归属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