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群里每天都会通知从外地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返回的村民,必须提前在村委会报备,否则个人将承担高昂的集中隔离费用。
最近个别省份疫情出现较大规模的反弹,上海、吉林等地成为此轮疫情的重灾区。按理说,加强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的管控,无可厚非,但动辄在微信群发布所有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集中隔离且费用自己承担,这样的管控方式真的可行吗?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表示,无论是为了应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大量出现,还是要增加新冠疫情的人性化管控,更多推行居家隔离都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就目前笔者所在的地区而言,凡是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的人员需要集中隔离,这种管控方式导致集中隔离的门槛实在太低了,一方面导致隔离的经济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会造成被隔离者的痛苦,因此,为了提升疫情防控的人性化,对疫情的管控方式做出必要调整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愿望。
在今年的新冠抗疫中,有些地方对疫情的管控确实有效,封控时间短、斩断传染快,是重要进步。但对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毒性弱死亡率低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倒逼我们以变应变。例如,某些基层部门对于疫情的防控,也只是走老路、不创新,例如对于外地回来的人员一律采取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的管控方式,对于在外地打工的人更是逐一电话联系询问对方的工作地址等等,如此不仅防控成本高、效率低下,而且并不能有效掌握每个人的行程信息,甚至可能会遗漏某些确实从中高风险地区回来的信息。当然,这种拉网式的排查方式,有担心被追责的考虑,但如何选择高效率的抗疫方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所有的抗疫必须符合国家层面制定好的抗疫“规定动作”,否则“自选动作”可能真的无效且危险。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倡议对于需要隔离的人员,应该以居家隔离为主,集中隔离为辅。但居家隔离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收治和集中隔离的门槛太低,导致需要集中隔离的“非必要集中隔离”人员过多,导致挤占本就紧张的公共医疗资源以及加重被隔离者的身心负担等。因此,笔者认为,在疫情早期,集中隔离有利于快速斩断新冠病毒的传染链,但奥密克戎病毒传染快、弱死亡率的特点很可能会改变这种利弊关系。
事实上,如果被隔离者的数量猛增,会加重当地的财政负担,社会也无力提供足够多的条件达标的集中隔离点,那么提高集中隔离门槛,把能够转为封控的转封控,让更多分散的密接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在自家管控,就应当成为未来关键的探索方向。如此不仅能降低集中隔离带来的高成本,而且还能有效的斩断疫情传播。
除了提高集中隔离门槛之外,还有个地域歧视的问题。笔者前几天带亲戚去临市就诊,因为我市所有行程码带星号,导致已经6天未吃东西的病人无法及时就诊,反而按照当地的疫情防控被隔离了3天。当时我给我们当地的疫情防控办公室打过电话,看能够通融把星号去除或者开具证明,以让病人及时就诊。我们本地的防空人员告诉我,带星号并不影响出行,也不代表去过中高风险地区。但医院并不认可,一定要严格按照防疫规定先在医院内部隔离3天,但病人的病情仍在持续恶化,虽说有医生在,但医生与患者并不能见面,完全依靠微信联系。
可见,疫情防控下的很多“硬性规定”并不人性化,反而将其他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拒之门外,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也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动态清零路线决不能动摇,而且抗疫无疑意味着一定的牺牲,但用最小代价争取最大效果,才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结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