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袁隆平与世长辞两周年。2021年3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不慎摔伤入院,身体情况急转直下,之后被转到湖南长沙留医。住院期间,他仍惦记着试验田,天天关心外面的天气如何,太高的温度会否影响作物生长……。这一年的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
20世纪90年代,有美国经济学家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那时袁隆平已底气十足地指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问题。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为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而奋斗。他研发的杂交水稻如今已种在中国一半的水稻田里,单是所增加的产量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还致力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全世界远离饥饿。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田边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他高兴坏了,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良种,于是将之采走,第二年就以它作种子,开始培育。但培育结果却令人失望,播下去的1,000株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有它的“爹”那么好。
看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想起: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就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交优势,培养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学术权威,很多人泼冷水,更多人当成笑话。但是袁隆平“不信邪”,他认定这是发展方向,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找到这种“雄性不育株”作为“母本”,就是培育的起步点。袁隆平辗转千里在湖南、云南、广东、海南(当时仍属广东)等地研究。终于在1971年,一名学生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株被称为“野败”的野生稻,终于为袁隆平打开研究的突破口;“野败”也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
经过不断努力,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并证实其产量能明显提高;他将之无偿分给各地科研协作组单位,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实验。1973年10月,袁隆平一次会议上宣布在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中国的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50%,单是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内地曾有此一句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足以概括“两平”的贡献。
袁隆平获中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
因为在粮食安全的贡献,袁隆平获奖无数,包括中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还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授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稻米,在汉语中,不只是一个名称,在高产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生命。袁隆平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无人能及,在2019年,他获国家最高领导人颁授共和国勋章。
1990年5月,当时中国凭借袁隆平在研究所种植的一种水稻培育出的良种,成为世界领先的大面积种植高产水稻的国家。此举之伟大,美媒都不禁发出感叹:“这使一半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珍珠般的高产稻米!”来自洛杉矶的高级水稻培育员这样评价:“袁隆平和他的研究所使中国成了研究高产稻方面最先进的国家。”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07年4月27日,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袁隆平这样祝贺道:“你能够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我们无比荣幸!”
日本的《bai神奇的水稻的威胁》du一书中称:“杂交水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以致有人把杂交水稻比之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2014年2月,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这样评价袁隆平: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亚洲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目前中国种植的一多半水稻都是袁隆平开发的杂交品种,他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被推广到20多个国家。
2004年9月袁隆平获得了泰国的“金镰刀”奖。这个来自同样是稻米大国的奖项,也是为了感谢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