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烦”的湖湘文化孕育湘绣工艺
“观湘地之刺绣兮,集芙蓉为霓裳。呈天工之巧夺兮,化春水之奇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曾如此描绘湘绣之美,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秀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并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刺绣就是封建王朝受宠的贡品,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中,以刺绣数量最多,在绢、绮、罗、锦的底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绚丽的花纹。
”长寿绣“绣着云彩、花蕾和叶,是长寿的象征;”乘云绣“是翻腾的云雾,是神兽乘云飞翔的象征。神奇浪漫敢想敢拼的潇湘大地,孕育了这些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绣品纹样。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是坊间对湖南人精神性格是一种描述,湘绣作为投入时间长,成品出产慢的手工艺,需要投入巨大的心力和体力,争气的湖南人将这一技法延续至今,置身于湖湘文化环境中的刺绣也渐渐形成了具有”与画相融“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湘绣。
以针为笔,绣花生香,绣鸟闻声
清代女刺绣家丁佩在《绣谱》中说刺绣是”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的绘画,针法技艺是湘绣得以”绣花生香,绣鸟闻声“的重要工艺技法。
在湘绣工艺历史的长河中,针法一直在变化和充盈,由原先的72种针法到现在逾百种,掺针使物象生动立体,鬅毛针多用于表现绣师、虎及翎毛类冬无,专用于表现粗、硬、中长度毛发从而使狮虎成为湘绣代表性题材作品。
湘绣本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在发迹之初继承传统民间题材,图腾崇拜,寓意吉祥、宗教祭祀的纹样被广泛用于如寿被、神袍之类的日用品中,后受到宋画作为刺绣题材的影响,19世纪末,一批画师开始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湘绣当中。
集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印章为一体,形成了传统湘绣“诗书绣印”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湘绣的绘画意韵日渐愈浓,湘绣从”俗“到”雅“而变化发展。
非遗中的“湖南面孔”,讲述中国故事
湘绣最具特色之处便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在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上以针代笔,以线作色,绣师在画工设计的蓝本上进行二次创作,绣品也因此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栩栩如生。
在“楚汉名城”湖南长沙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中,美轮美奂的湘绣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美化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到现代社会的欣赏品,湘绣从淳朴稚拙的民间工艺品成长为精细仿真的绣画,从湖湘民间刺绣到享誉世界的著名刺绣,成为湖南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2015年,湘绣绣女江再红带《一带一路》、《百骏图》代表湘绣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参展,获得了世界各界人士的称赞和肯定。
近年来以花、鸟鱼虫的传统题材,被面、枕套、服装、围巾、手套、钱包、书签等衍生品也相继出炉,若想带回有湖湘特色的手信,湘绣是不二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