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中国大学哪所比较好,每个人答案都不同,基本上都会包含清华,北大,南开,复旦。好的等。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有一所大学,在历史上的声望和地位是远远当今的211,985。他的名字就是西南联合大学。
准确地说西南联大是一所临时性的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主体合并组建而成。
清华、北大、南开本身就具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若非历史原因,根本不会合并。西南联大成立于一个特殊的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当时的国民党邀请学者名流进行教育问题的磋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三位校长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当局提出鉴于当前的形势。想组建一个临时性大学。把地点初步设定在长沙,定名为长沙临时大学,临时二字,主要是判断战争不会太久,未曾想整整持续了八年。
不久之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尤其是南开大学损失非常惨重,张伯苓公开谈话。鼓励南开学子,要愈挫愈勇。
1937年9月,要组成联合大学的消息,在全国高校之间流传,一些教授也动身前往长沙。当年的十一月一正式开学,数据统计有学生1452名。
37年年底的,日军攻陷了南京,担心长沙会受到波及,临时长沙大学又西迁至云南昆明。为什么迁到昆明呢?因为云南它处于西南边陲。同时又有铁路两条铁路可以通到缅甸和越南,一些设备也可以从外部运进来。当时西迁学生,基本上分成海陆两条线,走着过去或乘船过去。
其中徒步要走近70天,路程超越三千里。这段历史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到昆明以后,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当年的5月4号开始上课。
尽管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8年8个月,却培养出众多的人才,诺贝奖两位获得者,都出自联大。2018年徐蓓导演的推出纪录片《西南联大》,让更多人知晓了这段历史。有趣的是,这三个学校教授和师生之间,也用小小的“鄙视链”纪录片采访当时的学子,他们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学号。“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P、T、N分别代表了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学籍身份。
西南联大除了杨振宁这样的享誉全球国际学术大咖,师资力量也是顶级中的顶级,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权威。沈从文、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冯友兰、华罗庚、朱光潜、费孝通。
西南联大由原清华大学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校务,清华的教育理念也得以传承。令人意外的时,当时他们国文,英文并重,一点没有守旧气息。给了教授最大的自由。
影片《无问西东》原型就是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最大的特色是自由。学生怎么选课,老师怎么教课,使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方式讲,都是自由的。三所大学本来各自有校训:
北大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清华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开是允公允能
西南联大成立后,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最后选了四个字:“刚毅坚卓”。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学者和学子的风骨。
西南联大的很多趣事都被汪曾祺写进散文小说,淡化了很多忧伤,更多体现出苦中作乐的浪漫乐观之精神。
八年间,有832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联大学生的名字。还有没有登记在册的师生,在纪念碑上,冯友兰写到:“联大先后毕业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谁说文人无用,他们恰恰是中国的脊梁。
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就是原来联大的旧址,除了联大,当时 还有很多临时合成的大学。一方面保存有生力量,一方面输送栋梁之材。
这些往事,都不应该忘记,曾经有那么一批人,做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