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书坛中刮起了一阵“瘦金体”之风,这种书体由宋代的宋徽宗所创,与传统的圆润秀逸之美不同,它用笔颇为锋芒强劲,点画细瘦,犹如钢铁削过一般,骨力刚健硬朗,因此就要求临摹者在书写过程中,保持用笔的稳健。
笔势凝重,行笔迅速,写出一波三折、铁画银钩之感,有着宝剑出锋之势,符合当代人“骨感美”的思想,因此受到当代年轻学者的喜欢,加上它点画硬朗,因此用在毛笔、硬笔上都能书写,所以很多学生也常常练习。
对它的点画稍加更改,写于考试的诗卷上,会更加的清晰雅观,这样看“瘦金体”似乎是未来的一大主流,应该很受书坛的重视,但是恰恰相反,在国展中,我们很少能看见“瘦金体”的影子,甚至很多书法专家也对“瘦金体”不认可。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大家纷纷开始猜测,觉得应该是跟宋徽宗有关,因为宋徽宗只爱书画不爱江山,虽然有着过人的艺术天分,但他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因此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他的作品无法登入书坛之门。
但事实并为如此,仔细观察国展获奖的楷书,我们会发现书风主要以晋唐为主,因为唐人尚法,今人尚韵,充满高雅的书法意趣,有着萧散幽远的艺术气息,但是到了宋代受战争的影响,流传下来的晋唐真迹已经鲜有。
为了开创属于宋代的书法盛世,宋人创造了“尚意”之风,这种“尚意”书风用在行草上会让行笔流动灵活,意境更加深远,但是用在恪守法度的楷书就不太合适,就像苏轼、黄庭坚的楷书也很少入国展,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论其字是否继承了“尚意”理念,都会让人在评判时考虑到这一层。
其次国展难有“瘦金体”跟它本身的局限性也有关,国展看的不仅仅书法的外在美观,对于用笔的灵活度以及笔法的节奏、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较为注重,总的来说要做到足够的多变出彩,就像“二王”、褚遂良、米芾等人的笔意就比较受欢迎。
但是“瘦金体”不具备这种特质,它的字体结构较为险峻,没有其他的字体能与之相融,点画的变化上也没有那般丰富,一旦练成就犹如高山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一般,无法得到自由,创作思维上也不得到开阔。
不利于之后的深研,若你之后想要换一个人的字体去模仿都难以实现,对于实力较弱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路走死,因此国展上的“瘦金体”不仅少,能取得成绩的就更是罕见,但也并不代表没有,例如有一年的兰亭奖就有“瘦金体”获奖者,但是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可谓万里挑一,没有把握的还是谨慎为好。
您对宋徽宗的瘦金体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