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地名中的民俗
乡下的街道上,时见“移风易俗,某某新办”标语,某一地区人们众创、世代相传的文化,可称“民俗”,通常体现在‘婚丧、节庆、日常’活动中,有的范围广大,比如‘压岁钱’,有的只在一定区域内传承,比如‘五月初五,艾草水给孩子洗澡’,民俗常因时过境迁而不断随之改变。
地名,具备文化的载体作用,民俗自然深刻影响地名,譬如说,中国传统民俗中,吉祥、安泰是不变的主题,就有了‘吉祥里、如意镇、安民县、平安大街、福寿山’,行于祖国山水间,此类型地名不胜枚举。
儋州之地名,由民俗而来
丨海南-儋州市-【儋-dān】
海洋中的岛屿,简单来说,或本为大陆一部分,因地质运动分离出去了,或独立产生(火山或地质运动等),海南岛属于前者,在经历了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与大陆渐行渐远,‘琼州海峡’越来越宽,终成今日独立之岛屿。
儋州,在岛的西北,有山但不高,500多米是平均值,丘陵缓坡地貌占多,位于中部的五指山背风处,属海南岛内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估摸着耗资巨大的‘海花岛’选择建在这里,或多或少也有此考虑吧。
海岸线占全海南省1/6,人口众多,人称‘儋州热土’
地处热带,毗邻海洋,每年有六个月的平均气温,接近30℃,但降水量也大,此环境对植物来说,实在是到了天堂。
儋州,海南最早置行政建制的地区
丨苏东坡
把古代诗词各家,比作群山,苏东坡定是一座高峰,若他还活着,今年984岁,近千年来,其高妙而笃实,超脱又执着的人格,令其诗词创作注入优美的意境和深远的内涵。
六十有二,已过耳顺之年,被贬儋州,三年时间,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建‘载酒堂’,培育本土弟子,至今日诗风未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两句诗气势雄健,展示了一个以圣贤为榜样的人,颠沛流离之际,对仁慈恻隐、节义廉耻的持守。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无论处境多困苦,心态和意志都那么昂扬和坚定,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梅岭上的陈毅,那一句“旌旗十万斩阎罗”不知多少次令我顿生浩然之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丨方言
汉代开始,延续了2100年的移民史,令儋州境内的语言复杂,儋州话、客家话、军话、粤语、黎苗话,今日,儋州来自某一方言区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上同一所小学,以便交流。
方言记录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与特征,蕴含着某个群体独有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故事。
客家人有说:“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
众多方言的后面是众多的民俗文化,歌用方言唱出来,尤其好听呢,一曲《嘱姑九点半》,百花被催开,山水成歌台,儋州调声歌舞相融,热情奔放,八月十五最盛,多少男女的天长地久都从一支歌结缘而起。
情动于言,若不足,咏歌,手舞,足蹈之也
丨儋-字形与字音
詹,组字为‘儋’时,声和义兼具,詹-本义为“屋檐口的横木”
“儋”字音有两个,dān和dàn
儋,字本义是:“肩荷,用肩挑”,读音-dān,不过人们觉得这个字比较难写,“担”字用得更多,例如“担负”就完全等同于“儋负”,用在地名时候,读成 dān。
而‘儋’发 -dàn这个读音时,表示成担货物计量单位,不过今天很少用了。
“儋州”读错发音,更多是读成“詹”-zhān
丨儋州地名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和楼船将军,平了南越的乱,正式在海南设郡县。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儋耳,两耳下垂至肩,双肩如同挑担一般,担着两只耳朵」,如此醒目的风俗特点,给中原的汉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地名来历,至此明白了。
穿耳朵眼这个风俗,至今也保留着
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儋州今日,调声越唱人越多,诗文楹联依然合着平仄古韵,琼州海峡早已不再难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