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首先需要过的一关就是语言。无论是学西方哲学,还是学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无不如此。
例如学西方哲学,如果你学的是英美哲学,那你至少得会说英语;如果你学习的是欧陆哲学,那你至少要会德语或是法语。如果打算对古代哲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得学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古希腊语碑铭
可能这些外语的学习把很多人挡在了深入学习西方哲学的门外,便认为可以学点容易的,至少没有这么多的语言障碍,比如中国古代的思想。
但是,要想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就得读古代经典的注疏,这也得具备阅读古文的能力。如果有人连这点努力都不愿意付出,而只去读今人注解甚至是翻译的古代典籍,那我劝你还是放弃学习哲学这个念头吧,而完全可以读些现代小说什么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本国古代的典籍都要读翻译过的,那不是太可悲了吗?那你能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的范围也太狭窄了!
十三经注疏之《周易注疏》
那在学习语言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诀窍,无论是外语还是古汉语?答案是:当然有!
这里先说学习、或说是读懂古代文言文的诀窍。其实很简单,就三句话,如果你明白了这三句话的意思,即使不能立刻就读懂古文,也会在你读古文时减轻不少障碍。
这三句话是:
一、古人重音不重字;
二、古代多是单音节的词;
三、不要以现在的字意去理解古汉语中的字。
下面我们一个个地解说,并给出简单的例子。
一、古人重音不重字。
什么叫文字呢?文字不是图画,不是用图画直接来表达意义,而是标识我们口头所说的语言。而所说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音,所以,文字就是来标识语音的。
我们都说中文是象形文字,就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是古老的文字体系。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纯粹的形象文字!无论是中文,还是古埃及的文字,虽然都有象形的部分,但却是大部分的文字都是表音的。
古埃及圣书体碑铭
例如,在汉字中,有近百分之七八十的字是形声字,即形旁表意,声旁表声。所以准确地说汉字的书写系统是意音文字。
在古代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有音而无字,这时古人就会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本无其字,依声托字”,即“六书”中的“假借”。
但也有这种情况,本来有这个字,但古人会借用另一个同音字作为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通假”。
举个例子,比如“子曰诗云”的“云”字,其实在古代,曰、云、说等都是同音,意思就是现在的“说”。而“云”字的本意就是天上的云气,就是因为此字和表示“说”的发音相同,所以就被借用来表示“说”这个意思。再后来,为了表示区别,就要造了个从雨部的“雲”来表示云气的意思。在汉字中,这种情况很多。
又如,吾、余、予,在古文中都是“我”的意思,因为在古代这几个字音也都相同或相近,所以可以通用。
所以,在我们读古文时,不要在意字形,而更重要的是字音。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就是古今字音的不同。例如,古文中的第二人称有时写为“汝”,有时就干脆写为“女”。其实这两个字在古代发音和现在的“你”字很接近,所以才用“女”来表示“你”这个意思。
《说文解字》,其中提出了“六书”说。
二、古代多是单音节词。
按照语言的形态分类,古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而现代汉语则多少有些曲折语的成分。相反,英语则从曲折语向分析语变化。
所谓的分析语,简单说 ,就是所有的语法功能都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而曲折语则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语法功能。
所以,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不像现代汉语这样,以两个字的词为主。
举例来说,在古汉语中,“可以”这个两个字是两个词,其中的“可”就是现代汉语中“可以”的意思,而“以”字则是用什么的意思。
三、不要以现在的字意去理解古汉语中的字。
古今语言不但语音在变化,字词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有些词的意思在缩小,有些则在扩大,而更极端的是,有些字词在古今的意思却完全相反。
比如说,“宫”这个字,在上古时期是指所有的房子,到后来才被专指天子皇帝的宫殿。这是语义缩小的例子。
语义扩大的例子:比如“河”,在古代只指黄河,“江”只指长江,后来“江河”则是对所有河水的通称了。所以比较古老的河流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而且大多为“水”部,比如泾、渭、淮、汉等。
南宋画家马远绘《水图》之《黄河逆流》
最明显的一个古今语义相反的例子就是“去”这个字。在古代,“去”是指离开,而不是现在的到哪里去的意思。比如“去秦”,意思是离开秦国,而不是到秦国去。在古汉语中要表示到哪里去则说如、之、适等。
但在一些成语中,“去”这个字还是保留着古代的意思,比如“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