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代灰陶器艺术鉴赏及辨伪
在华夏古代陶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等都是河南古陶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中原陶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陶器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黄河流域的汉代古陶器在中国漫长的陶器文化中谱写过有十分辉煌的篇章。汉代陶器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非凡贡献,在中国陶器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汉代陶器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其题材丰富,造型精致,多姿多彩,典雅美观,绚丽夺目,它是汉代古陶艺术瑰宝中的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和风采。汉代古陶大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文化的礼俗, 是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昌盛,厚葬之风兴起。
那时的随葬陶器几乎囊括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和幻想的一切美好愿望。很多葬墓中有多层陶楼、 庭院、 磨坊、 仓房、 猪圈、羊圈等;陶塑人物有舞蹈俑、奏乐俑、杂技俑、气功俑、侍奉俑、武士俑、对弈俑等,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礼器有陶鼎、陶敦等;生活用具有陶灶、陶井、陶釜、陶壶、陶罐、陶甄、陶盒、陶盆、陶熏炉、陶盘、陶玩、陶杯、陶勺等;动物陶俑多为犬、马、猪、羊、鸡、鸭等。由于这类出土的汉代陶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考古价值的宝贵遗产和丰富的实物遗存,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及民俗民风的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貌。
汉代陶楼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内涵,也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师的智慧和技巧。其中渗入了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思想观念,进而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等级身份及进行精神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造型精美的汉代陶楼,不仅给人视觉震撼,还载入到世界优秀的建筑文明史册之中,展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和智慧的姿态。汉代陶器除具有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例如陶制生活用具,其造型独出心裁,反映 出当时的人们除追求使用方便外,还格外追求器物外形的美观;陶制楼阁的设计,反映出当时建筑业的发达和设计水平的高超与精妙;陶制人物俑和动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附人彩绘的装饰,使其都有声有色,使得一个个陶俑和动物栩栩如生。陶器上印纹有人物、车马游猎、龙虎瑞兽以及各类祥云雀雁,题材丰富,基友想象力,给人无尽美好的遐想。初次之外,在陶器上印的文字,也为我们研究文字的发展衍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佐证。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河南汉代陶器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收藏价值的重新认定,越来越多的古陶器爱好者开始对汉代陶器热衷收藏,随着汉代陶器量的减少,价格逐年攀高。由于利益的驱动,古玩市场开始出现了河南汉代陶器的仿制品,以至于使一些古陶器收藏者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在此,通过笔者多年来对河南汉代陶器的鉴赏和研究,总结出了鉴定河南汉代陶器的一些基本要领,以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必须了解汉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清楚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审美趣味,这是鉴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对实物鉴定,首先观察其“型”和“纹”。器型和纹饰在汉代都有固定的模式,特征及其明显。仿制者往往使器型变异,违背时代科技局限及审美特征,作伪者在“纹饰”方面除了窜代现象外,还常常画蛇添足,使纹饰过繁。印制或手绘技法拙劣,在彩陶器上使用染料多采用现代彩料未有汉代人的彩绘功力和神韵。
三、要认真观察陶器胎质、胎色。作为随葬品,汉代陶器在底下埯埋了千年以上,胎质会发生内部变化。触土部分应有侵蚀痕迹,酸碱土壤应有被腐蚀粉脱现象,因而沧桑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找到。凡胎质过细,火候过强,色泽过鲜,声音脆亮,都理应对此件陶器质疑。
四、观察制作工艺。从旋转痕迹分析是机械转盘还是手工转盘。手拉坯和手塑作品能反映出工匠的技术水平,汉代的制陶工艺成熟老到,手法练达,而现代的仿制者往往达不到这种水平,总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
五、手感与重量。新仿汉代陶器多有器重感,超重原因是拉坯胎壁过厚或器底过厚。仿制套往往胎壁较厚,腹内空间狭小。作伪者除技能未达到汉人的水平外,忽视细节,不知节省泥料也是原因之一。汉代工匠是体力劳动者,对泥料节俭的习惯,节俭泥料就是节省体力,而现代的泥料采用机械化来完成,对泥料的节省并不觉得重要。因此,仿制汉陶多数不能像真品那样手感适中。
六、真品吸水性强,特别是晾干的汉陶,滴上水珠会立即吸收,而新品不具备此特征,这说明汉代陶器胎质密度比现代仿品胎质密度小。
七、河南本地出土的汉代陶器,经晾晒后,灰陶表面会呈现微微泛白的浅霜现象,这是由于陶器常年在土壤中吸收土中碱性物质所致。 这是真品很重要的特征。
以上浅见,是我多年喜爱和鉴赏河南古陶器得出的感悟,但愿能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带来裨益。河南汉代陶器精美绝伦、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享誉世界,尚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挖掘,我真诚地希望和广大爱好者一道,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探讨做出更多奉献。(《河南汉代灰陶器艺术鉴赏及辨伪》节选自鲁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