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导语: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这话是有历史依据的。也是经过无数事实论证的!古人有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贯溺爱儿子的父母只会让自己的儿子没出息,使家道败落.母亲太仁慈骄纵孩子会让孩子学坏。因为我国基本上是严父慈母,父亲是”子不教父之过”,少不了动动手,而母亲多是宠爱孩子,维护孩子的,基本上都是在偏袒孩子,这样的溺爱会把坏毛病宠出来,慢慢成为败家子。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出自《增广贤文》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这话不无道理。字典是这样解释慈的。第一,和善:慈母|慈眉善目|心慈手软。第二,指母亲:家慈。这里面包含慈善的意思,缺少严厉。也就是说,慈母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写照。社会发展至今,一切都在变化,我认为一位慈善的母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对母亲的要求。现在的母亲要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任,仅仅一个慈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科学。要懂得科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懂得教育艺术,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等等。
因为我国基本上是严父慈母,父亲是”子不教父之过”,少不了动动手,而母亲多是宠爱孩子,维护孩子的,基本上都是在偏袒孩子,这样的溺爱会把坏毛病宠出来,慢慢成为败家子。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贯溺爱儿子的父母只会让自己的儿子没出息,使家道败落.
应该是使 败落;没有出息的意思.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奶子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 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严格教子的好母亲。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母亲,对孩子更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简单的说,如果你很有钱,你说对你的孩子还说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很难说得,慈母多败儿,富不过三代,这里面又有怎样的道理呢?责任这东西应该是不会妨碍人们追求的幸福才对,人都是追求幸福的,我看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愿意承担某些责任,也许有些责任也是获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吧!一些人承担了奉献社会的责任,并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幸福!
严父出孝子
需要有严厉的父亲才会有孝顺的儿子
慈母多败儿
母亲太仁慈骄纵孩子会让孩子学坏
枪打出头鸟
刀砍地头蛇
这两个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惩罚风头最盛的人
不同的是枪打出头鸟无褒贬义,刀砍地头蛇形容惩罚坏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优点是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身上的缺点是父母身上的缺点。当父母的某些价值观相冲突的时候孩子会从中选择一个并作为补偿向没有被选择的一方再学习一种特点。这是潜意识世界里的活动,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所以孩子在学习这些特点的时候并不是刻意要去学的,而是受父母的潜移默化。至于后面受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的部分这些都不如父母的影响大(更有趣的是,有些在社会上学来的竟然也是在父母身上已经学到的,只是在社会上得到了认证而已)。
所以一个人长大后是忠义还是奸佞,这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没有关系,而与父母本身的品质有直接关系。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孩子教育的言论非常多,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然这里的慈母指的是溺爱、娇惯孩子的母亲。纵观古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杨老师经历的案例中,很多对孩子无微不至、自小溺爱有加的”慈母”,孩子长大后伤透脑筋,她们总是想不明白,孩子从小乖巧伶俐,听话温顺,为什么长大了这么多麻烦呢?殊不知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我们不妨从命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其中的道理。
八字中代表母亲的十神,叫做”正印”,正印为慈祥之星,生我且对我有情之物,谓之正印。对于八字身弱之人,正印旺而为用神时,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其人必智慧聪明,气质高雅,善良慈祥,重视学问之充实,品德之修养,及精神之调剂。清高自信,不喜与小人为伍,不喜与人计较,有以德报怨之雅量,重视人性,喜好面子,信仰宗教,具先知先觉之智慧,纵逢凶恶亦能逢凶化吉。
但是如果八字中正印旺而又为忌神时,一般是身旺印也旺或者身弱极而印过旺,这些都会带来不好的作用。这种情况就会呈现另一面。这种人容易养成依赖心,久而久之,形成懒惰之习惯,凡事不愿自己动手,幻想别人之服侍,容易脱离现实实,陶醉在不切实际的幻想领域里。经常自视清高而轻视金钱,不善理财,不善谋财,又好面子,于是硬撑场面以致败家。也会有为了粉饰自己缺失,不惜虚伪欺诈甚至贪赃枉法。
正印旺且在命局中为用神时,往往会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和引导,勤劳勤俭,关爱他人,有耐心和宽容之心。而一旦正印旺而为忌神时,往往说明母亲非常溺爱,以至于让孩子失去了是非标准,削弱了现实中独立生活的能力,将原本可以修正或者弱化的缺点,任其成长、放大,孩子今后就会成为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无心事业、家庭、坑爹败家,严重的还会作奸犯科、触犯法律,这样的例子想必不用说也是一抓一大把了。
凡事总有正反两面,爱到溺爱,爱到极端,就会成为”害”、成为负担,家庭的教育引导一定要适合孩子的自身特点,一些所谓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少批评多鼓励”等等吧,对于有的孩子是适用的,而对于有点孩子则明显会出现问题,原因很简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质,用统一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用别人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会出现问题。我见过不少年青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书籍买了一大堆,课外班报了一大堆,结果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性情的人?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培养孩子,要知道,这是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后悔药可吃的,一旦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偏差,今后带来的问题,影响面是非常大的。还请父母们慎重!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什么是溺爱
《后汉书.仇览传》中,有个”孤犊触乳,骄子骂”的故事,讲的就是古有个人因为是独子,直受到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亲,最后竟发展为打亲。天他见只牛的奶子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听见别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发现大伙是在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才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还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就是《红楼梦》中的薛蟠,由于他幼年丧父,寡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从而导致他游手好闲,成为败家子。
这些,都说明了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危。那么,什么是溺爱呢?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镜头一一辆出租车在大桥中段停了下来,一名年轻的男子下车后,一言不发,越过栏杆,跳进江中。紧接着,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跟着跳了下去。一对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双方的老人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镜头二某男子拿刀捅伤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时候,那人欺负过他
镜头三某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某男生剪了两次发还不合格,第三次哭着剪了头发,然后跳河自尽
镜头四某女生主动将自已的钱借给丢钱的同学,反被怀疑是她偷的,从楼上跳下,以死证明清白
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冲动、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人的气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这些话还真有道理!
就说克林顿吧,克林顿是什么人?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拉链门事件暴光后,全世界的闪光灯天天对着他。私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掀了个底朝天,各种议论铺天盖地,不是几天,不是十几天,而是将近一年,神经稍微脆弱一点的人,早崩溃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见到邻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头,哪经得起如此巨大的压力?
假如克林顿为此自杀了,那么,他就定格为一个失败而窝囊的总统,以后的历史,只要提到他,就会跟拉链门连在一起。但他活了下来,他依然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之一,而所谓的拉链门事件,只不过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寻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如果都象现代人这么脆弱,勾践早上吊了,韩信早跳河了。
性格决定命运。气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气量小的人,为小事所拘,故难成大事。
小俩口吵架。男人说:”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无论送的是什么,你都应该笑嘻嘻地接着,怎么挑肥嫌瘦,你这么不懂事啊?”然后,越吵越激烈。过了一会儿,就听女的哭着说:”从小我妈都没大声吼过我一句,你凭什么对我这么凶?”
唉!问题就出在”从小你妈都没大声吼过你一句”。你妈宠您如公主,于是,你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今虽已身为人妻,却还生活在公主的童话中。该醒醒了!
生活条件越好,受到的呵护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虚荣,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狭隘。
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 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
小女孩马上就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家长则说:”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看到没?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
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这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而现在的家长,正好相反。他们对待孩子:悦其心志,只求孩子开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他们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
盯着这句话,我琢磨了半天:原来,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
原来,跳楼是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
别人一直将我当宝,你凭什么当我当草?
别人一直夸我,你凭什么损我?
–这就是心理惯性!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拐不过弯来了。顺境中待久了,就适应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责罚?长期的责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即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才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偶尔的责罚,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国外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发表文章:过度赞扬孩子也有负面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
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曲,其实是一种心里上抗挫折的段炼。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长,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唉,我不够冷静,太不应该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长说:我都忍出内伤了!
何苦呢?该发的脾气不妨发点,只要不过份就行了。如此,家长不会憋出病来,孩子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发完脾气后,把道理及时讲清楚,再做点开心的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炼。
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慈母多败儿,这不是我说的话,是一位外地的妈妈告诉我的。她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但是上了初中,孩子却不听妈妈的话,变成了妈妈必须听孩子的话。孩子的要求,妈妈满足不了,孩子就会撒泼。而妈妈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就是不错,妈妈数落几句孩子,孩子也会撒泼。这位妈妈对我说,莫非,我就是典型的慈母多败儿?
如果说慈母多败儿,普天下多半做母亲的会反感,会着急,会生气。在孩子的成长中,慈母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就管好孩子而言,不是每个妈妈都做得恰如其分。往往是,慈母心肠软,出于妈妈的天性,会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逐渐地变成了溺爱,逐渐地就会败儿。
因此,北宋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说的话其实很简单,很多母亲,只会惯孩子,不会管孩子。
众多的妈妈,往往对孩子够温柔,但是不够严格,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因为慈祥而缺乏威信,尤其是对孩子没有征服力。许许多多的妈妈,在孩子的管理上,没有明确的态度,没有信念,没有目标,只知道问寒问暖,不知道批评惩戒。不知不觉,孩子就被惯得任性乃至刁蛮。更有甚者,孩子被惯得逆反,听不得逆耳之言。此时,妈妈意识到孩子的缺陷,想管孩子,但是孩子不怕妈妈了。
没有目标的指南,就没有行动的果敢。多数妈妈并不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知道喂养。于是乎,孩子长大了,心智不成熟。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妈妈为什么带着孩子三次搬家了,就是因为家庭周遭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孟母无疑是有主见的,她有自己的行为规则,于是就能采取果断措施,以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很多妈妈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对孩子呵护有加。要知道,呵护孩子是每个动物的天性啊,连母鸡都知道把孩子呵护在翅膀之下,何况我们人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不仅三次搬家,而且对孩子求学的态度非常鲜明而坚决,让孩子感到害怕,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威严。孟子学习不认真,孟母正在织布,就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瞧,孟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她把孩子的学习视为原则问题,不得动摇。因此,做普通的慈母容易,做严格的”孟母”是非常艰辛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管理孩子,往往是得过且过,息事宁人,在孩子面前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就陷入了被孩子顶牛的尴尬。此时,家里的位置开始颠倒了,父母都开始害怕起孩子来了。面对孩子的野蛮骄横,很多家长变得没有办法。此时,很难有好办法了,你在孩子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没有树立起威严,孩子已经疯惯了,你再管理,就要费劲,而且没有效果。
慈母败儿,败就败在没有鲜明的态度,也没有原则的要求。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曾参的妻子要去外面买东西,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说,乖孩子,在家呆着,回来妈妈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就信以为真了,不缠着妈妈了。曾妻回来后,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觉得很惊讶。曾参坚持杀猪,因为小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只懂父母的样子,只听父母的训斥,如果欺骗孩子,那今后父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于是,他们就把猪杀了炒肉吃。我们很多父母,尤其是做妈妈的,往往是哄孩子较多,管孩子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不恭敬。
我想,做妈妈的,在喂养孩子的同时,必须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奖罚分明,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模式才会变得规范,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逆反心理。就像我家老婆,对孩子只知道苦口婆心地数落,不知道采取严格的措施,孩子就对他的话就会置若罔闻。譬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在赖着电视,老婆只会一遍遍地嘱咐,却不知道拔掉插座,写不完作业就不许吃饭睡觉。我在家就不一样,安排了学习任务,必须完成。完不成,直接就打屁股。对孩子不要讲什么道理,他不懂道理,千万的道理说了千万遍,也抵不过电脑游戏几秒钟的诱惑。
遗憾的是,像我这样舍得陪伴孩子的父亲太少,像我这样舍得管教孩子的父亲也很少,久而久之,孩子缺乏父亲的管教,却又被妈妈惯得骄横而随便,这时候,孩子不爱学习,懒得读书,成绩不过关,做家长的就管不住了。
慈母多败儿,败就败在没有规矩,没有原则,没有惩戒,只知道喂养喂养喂养。如果你是妈妈,你舍得对孩子有规矩吗?你舍得惩罚孩子吗?你舍得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一耳光打过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家孩子在对你顶嘴的时候,你基本就没有招架之功了。你会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你早年的溺爱而变得败坏和失望。
文:冯嘉安
导语:拥有”巨婴心理”的人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会保持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
《国王的新装》里面,有个不懂世故的孩子,把人所共知却视而不见的事实一语道破。在童话的语境里面,当中的人们也许会把这孩子视为”巨婴”,不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但是,在谈起这个故事时,向日葵心理机构创办人、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却说,这个孩子才不是”巨婴”,他只不过把拥有其它人没有的勇气罢了,反倒那个国王是”巨婴”,因为他认为全世界都不敢骗他,没有人敢说他的”衣服”不好看。
胡慎之表示:”只有那些拥有’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两种特征的成年人,才能称作有’巨婴心理。”
“巨婴”不能接受质疑的,否则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预期的对待,否则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否则内心会破碎。
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巴利笔下有一位叫彼得.潘的男孩,他永远不会长大,也永远不回家。他老是在飞来飞去,把一代代孩子带离家庭,飞到”梦幻岛”去享受童年的欢乐。后来心理学家借用了彼得.潘的形象,定义那些内心长不大、依赖他人、不敢承担责任、一生碌碌无为的人,称这些人患了”彼得.潘综合征”。
胡慎之说:”‘巨婴心理’跟’彼得.潘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划等号。’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往往像个4、5岁的孩子。而’巨婴’的心理状态比’彼得.潘综合症’更小,指大人里面有婴儿的心态。”有”巨婴心理”的人,比有”彼得.潘综合征”面临的境况更糟糕。
“巨婴心理”有两个重要的特质,一是”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二是”偏执分裂”,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脱离现实。胡慎之说:”有’巨婴心理’的人一方面内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却很脆弱。内心的牢固是为了保护其脆弱,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破碎。”
一般人在婴儿时期都会有”全能自恋”的心理,但通常会在青春期以前被修复。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会经历”哀伤期”。对于异性父母,会有一种性的焦虑,对于同性父母,会有想超越的愿望,因而他们觉得自己到了远离父母的年龄。同时,又觉得还是有亲近父母的愿望,于是孩子对父母会有一种愧疚感。。”成为自己”与”需要照顾”之间形成一种紧张,于是青春期的孩子总有淡淡的忧伤,婴儿期那种”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就会被打破。
胡慎之指出:”5岁以下的孩子会相信童话,里面的科幻、魔法所带来无所不能的超能力他们都会信以为真。但是到了长大以后,虽然还会看童话,但他们已经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而有’巨婴心理’的人,对自己’无所不能’的认知留在了婴儿期。他们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依然保持’全能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
慈母多败儿一母害三代
“慈母多败儿”,”巨婴妈妈”通常会养出”巨婴二代”
现实中,人们往往嘲笑哪些已婚却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把妻子当作母亲的男人,称他们作”巨婴”也不为过。如果是相反的情形,如果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给一个慈父一般的丈夫,要丈夫像宠爱公主一般宠爱她,却往往视作正常,女人天生就是要被宠爱的,她们不会被贴上”巨婴”的标签。
胡慎之认为,这样理解”巨婴心理”就肤浅了。我们不能把那些自理能力、交际能力都比较差的人,一概称为”巨婴”,关键还是要看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有很强烈的控制欲望、内心极其脆弱。无论男女,都有可能出现”巨婴心理”。所谓”王子病””公主病”,不过是”彼得.潘综合征”在不同性别的体现,他们还没有到达”巨婴心理”的程度。
如果一个家庭女多男少、重男轻女,那个唯一的男丁就有机会产生”巨婴心理”。到了计划生育以后,女孩也会成为家里唯一的掌上明珠,女孩长大后有”巨婴心理”也不足为奇。
“巨婴心理”的产生,跟母亲的关系最大,所谓”慈母多败儿”也是不无道理的。胡慎之指出:”婴儿在1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母亲是他世界的全部。1岁以后,婴儿会把妈妈分成一半好妈妈,一半坏妈妈,因为他要做好离开妈妈的准备。以前一哭妈妈会满足所有要求,但1岁以后妈妈并不会满足他所有要求。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发现这个世界除了妈妈以外还有其它事物。这时他的世界分成了妈妈与非妈妈,非妈妈的事物,可能是玩具或者食物等等,能够替代妈妈带来的满足。有些孩子在这个过渡期特别喜欢抱毛毯,就是寻求一个类似妈妈的替代品,寻求自我满足。”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妈妈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满足婴儿的一切,或者特别焦虑,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对孩子保护得很好,’非妈妈’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妈妈没有跟孩子产生一个稍微分离的状态。孩子会觉得还是一哭就有奶吃,’全能自恋’就是这样形成的。他被妈妈淹没掉,无法找到自己。其实,这个妈妈就是一个’巨婴’,’巨婴’往往还是会带出下一代’巨婴’出来。”
不宜给人乱贴”巨婴”标签,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点,或者有些”儿时未了心愿”在延续而已。
顾城是一个”巨婴”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最后也以悲剧收场。胡慎之认同顾城是”巨婴”的判断,但更指出,不宜把”巨婴心理”的标签贴到很多其他人身上。
例如爱因斯坦会对妻子说:”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钱钟书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他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
胡慎之说,”我就很难把爱因斯坦和钱钟书归入’巨婴心理’的行列里面,尽管他们人际关系很差,尽管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们并不是’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的人。巨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他们会抑郁不振。爱因斯坦和钱钟书在做研究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了,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点而已。”
“其实像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他更像一个一直处在’俄底浦斯时期’的少年,一个内心一直处在4、5岁的儿童,但他身上有特别讨人喜欢的地方,也会懂得照顾林黛玉,他也不能算’巨婴’。《国王的新装》里面那个不懂世故的孩子也不是’巨婴’,他只不过把拥有其它人没有的勇气罢了,反倒那个国王是’巨婴’,因为他认为全世界都不敢骗他,没有人敢说他的’衣服’不好看。”
当下社会也有很多群体,充满童心和孩子气,例如迷恋二次元的成人、玩具控等等。胡慎之把这些群体的内在心理称为”儿时未了心愿的延续”,而非”巨婴心理”。”这种个人的爱好如果没有造成对别人的影响,那也不能算坏事。像一个女人爱撒娇,即使到了40、50岁还是喜欢向老公撒娇,那没问题,但如果见人就喜欢撒娇,那就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