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成为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传说,孤儿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经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后只分得一头很有灵性的老黄牛相依为命。
后来一次放牛的时候,老牛突然间口吐人言,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并告诉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会留在凡间,牛郎按照老牛说的,看到漂亮的织女心生爱慕,后来织女作了牛郎的妻子,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天帝知晓后,勃然大怒,押解织女回天庭,老牛带着牛郎去追织女,王母在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鸟神,派来喜鹊为他们搭成了喜鹊桥,两人在银河上终于相会。
此事感动了天帝,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民间习俗
穿针乞巧
《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中国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投针验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拜织女
民间传说织女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同时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给我们留下了“七夕节”这个美好的爱情节日,比起西方的情人节,“中国情人节”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古人留给我们无数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汲取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