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凌晨,围挡挪开,随申码变成绿色。时隔14天,人们得以再度进出浦东新区祝桥镇营前村。几场秋雨后,夜间气温已跌到个位数,祝桥镇“机关青年防疫冲锋队”志愿者杜春华裹着大衣,站在村口牌楼下维持秩序。奋战两周,这是他在营前村的最后一项任务,但他还不能休息——杜春华家住的新生小区也被列为了中风险地区。回家睡上一觉后,他马上又要穿上冲锋队员马甲,投入新的防疫战斗。
工作虽忙碌,应付起来却得心应手
11月21日,刚刚得知这一消息时,杜春华正在引导营前村村民参加第三次核酸检测。“领导过来通知我的时候,我正给村民量着体温,同时还要喊话引导大家排队。”忙得不可开交的他,一时没空细想,没过多久就把这件事完完全全抛诸脑后。
“营前村有10个队,2000多号人,工作量很大。”杜春华说,“一开始遇到过一些问题,但在镇、村干部与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很快悉数解决。”头两天,他们配菜时,一股脑把一车菜送到居民家门口,再按种类挑选出一户人家的份额送上门,效率不高。大家商量之后,决定与配送公司提前沟通,从源头做好整理分类,效率骤增,问题迎刃而解。
防疫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要归功于这支经验丰富的队伍。杜春华在祝桥镇规建办项目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与许多同事一样,今年年初疫情期间,他就加入了“机关青年防疫冲锋队”,在祝桥二居委做过志愿者。杜春华告诉记者,二居委有老小区、菜市场,人员众多,结构复杂,防疫工作开展难度很大。与之相比,在营前村的工作虽然忙碌,应付起来却也得心应手。
“我家就在新生小区,我义不容辞”
杜春华一点也不后悔来村里。接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时,他在外开会,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报名参加了冲锋队,第二天一早就驰援营前村。他说:“我今年42岁了,孩子在外地上学,不用担心家里的事。老婆也很支持我。”
不过,每天忙完,到了深夜睡觉时,杜春华还是会想起家里的饭菜与床铺。在营前村吃的盒饭虽也可口,但终归还是同妻子一道在家做的菜更香。睡起来,肯定也是家里的席梦思更舒服。由于空间紧张,志愿者们晚上都打地铺睡在村里主楼的宴会厅里。“垫了两床棉被,还是觉得太硬,吃不消。”杜春华说,“上海前些天降温了,晚上多少有点冷。后来,村委会给我们一人送来两件军大衣,盖上睡觉就好多了。”
与村民们一样,他也盼望着营前村早日降为低风险地区,大家的生活能早日恢复正常。但新生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后,杜春华又义无反顾再次提出申请,参加小区防疫工作,“我家就在新生小区,我义不容辞。”
有一户房门怎么都敲不开
新生小区规模不大,仅400余名居民。杜春华笑着说,工作量比在营前村小多了,每天还能回家吃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晚上洗完热水澡睡在熟悉的床上,没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了。
话虽如此,杜春华肩上的担子实际也没减轻多少。这两天上海大雨不停,居民对快递需求又有所增加,大量快递箱盒堆在小区门口淋雨。杜春华与志愿者们找来防水材料盖在上面应急,再逐个通知安排居民错开时间领走快递。确诊病例所在的楼道暂时封闭,他还要上门送菜、送快递。所幸居家隔离的居民也很配合,有居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志愿者与社区干部对我们是有求必应,虽然不能出门,但生活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让杜春华尤为感动的是小区里的老年志愿者们。许多居民,年过六十,仍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看着老伯伯老阿姨们顶着风雨到各个楼里爬楼梯跑楼道,他更觉得自己“要加把劲”。
全体核酸测试前一天晚上,杜春华到各户挨个通知,但有一家房门怎么也敲不开。“这家住的是一个天津小伙子,本来要回老家,现在回不去了。闷在家里,会不会出心理问题了?”想到这里,他更着急了。一边继续敲门喊话,杜春华一边找居委领导要来小伙的电话连续拨叫。半小时过去,拳头也锤疼了,嗓子也喊哑了,门开了——原来,小伙子戴着耳机听音乐时睡着了,没听见外头的声音,虚惊一场。
“现在想想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小插曲。但当时情况不明,大家本来都是邻居,我要对每个人负责。”杜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