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自小便经受着鸦片战争屈辱的历史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讲述这段沉重的历史,我们在下面仰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也仔细认真,到了紧要关头,还会忍不住地抹起眼泪,火烧圆明园,老师一动情,我们也跟着哭了。
那时稚嫩的脑袋还装不下多少的社会、历史储备,对很多历史和事件也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圆明园是什么,干什么用的,人家为什么要烧毁它……都不甚了了,只是对着课本上一堆断壁残垣的石头照片感到茫然,对这段悲惨的民族灾难,也停留在感性的教育灌输上,对它的背景、缘由都缺乏深刻的认知。后来大了,开始对这些问题关注起来,对圆明园的兴衰始末慢慢有了清楚认识。
圆明园占地五千多亩,从康熙朝开始营建,至乾隆朝才大致完工,前后长达一百余年,耗费的财力、物力,心血、智慧,可以说是无以计量,被称为天下第一园,又有“万园之园”之称。
它汇聚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这里千阁万殿,水色天光,你尽可以展开想象,宫殿、花园、庙宇、楼阁、喷泉、水池,还有上百座的桥梁在这里点缀融合,该是何等气象规模。这还只是它的外表,说到它的人文珍藏,更让人叫绝,这里有千年以来的文物典籍、书画古玩、金银珍宝、翠镂玉雕……圆明园到底有多少珍藏,或许永远是一个谜,谁也说不清,因此它又被称为“东方博物馆”。
皇帝一年中绝大多数都在这里办公,每年初春新正郊礼结束来到圆明园,到冬至大祀前夕进宫,前后八个月时间,几乎都住在圆明园,成为紫禁城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这里功能齐备,理政、园居,所需都一应俱全,被乾隆称为是“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从雍正开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都在这里处理朝政,对这座园林充满感情。
雍正不遗余力扩建圆明园(当时园中只有这一座园林,后来乾隆将园林向东扩展,建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合称圆明园),常常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寄托在这园林当中,对它是喜爱不已。在位十三年,他几乎都在这里,足不出园,“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也,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雍正的勤政在历史上几乎无出其右,除了白天参加各种各样的朝务、日常活动,晚上更是批奏折批到深夜,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全年只有生日那一天才会休息。偌大的帝国,靠着他一个人的意志在运转,清朝在他的努力治下,日益走向富足,但他的体力也被严重耗损,以至于到了后来,要靠丹药才能维持体力,最终猝死在圆明园。
乾隆继位,倚仗父亲励精图治遗留下来的殷实家底,扩建园林,终其一代,其营造的园林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历朝历代,无出其右,圆明园在他的扩建之下,成为了一座豪华富丽的旷世园林,大清帝国在他的治下走向极盛,但背后已经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嘉庆接过一个被严重挥霍后徒有其表的帝国,惨淡经营,并未挽回颓局,“朕嗣统二十年以来,以恪遵不懈,诚以我朝家法,勤政为先,驻跸御园与宫内办事,无一日少闲”,清朝的皇帝在整体勤政方面,在所有朝代中算是最优秀的一代,不像明朝,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有二十四年竟然不见其人,还有的皇帝,四体不勤,几乎被宫女活活勒死,嘉庆身处的时代,世界正因急剧的变革,日新月异,而中国还在自我陶醉中沉睡未醒,只能渐行渐远。
道光继位,局势日蹙,整个国家已是多事之秋,鸦片之害,连带着几次战争,中国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肉,跌入民族灾难的深渊。
到了咸丰,整个局面几乎失控,“捻匪”、“长毛”、“洋夷”,内忧外患,几乎动摇国本。比起内乱,洋夷的入侵自然更让人心急火燎,因为已经处在了眼皮子底下,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眼看一座紫禁城都要沦为敌手,保不住了,咸丰以“秋狩木兰”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整个大清朝首位逃跑皇帝,留下主持洋务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主持和局。
奕䜣与洋人谈判周旋,却缺乏足够的实权,事事要请凑,不能便宜行事,双方僵持不下,洋人干脆侵入圆明园,掠、夺、烧、抢,如一伙强盗,所有值钱的,不值钱的,能拿的,不能拿的,全部洗劫一空。双方再次坐下来,割地、赔款、开放安定门,和局总算谈下来,但又一把火,将这座世界奇迹的圆明园尽行烧毁,作为对死在中国邢部大牢中20名人质的报复。
圆明园,这座耗费了无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心血、智慧的一代名园,在英法两国的摧毁下,沦为了一座废墟,而它从全部建筑建成算起,还只有一百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