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出台的限制购置多套房产的政策,以期抑制房价过高普通人买不起房的惨景。同许多民生政策一样,限购令似乎成为了让刚需们拥有自己的小家的救命稻草之一,如此高的呼声之下各省抬出的“史上最严”限购令对于房市的影响究竟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呢?大家要不要等一等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房价大降温呢?
既然说是“史上最严”,我们不如来看看限购令的历史吧。从汉朝起就有限制置业的政策了。汉朝初期,朝廷颁布的“限购令”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益就是多,比就是挨着、邻着,也就是说你有房了还想买更多的房的话只能买隔壁的房子,放在今天就是你买了501还想买房就只能买502,别的地方都不能买。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方便固定人口的统计,古代人口普查及其麻烦导致这种政策的产生,但并不能抑制地主土地兼并,于民生的作用并不太大。
等到唐朝,政府又是这么要求的:“求田问舍,先问亲邻”,这回买房可以不挨着自己了,但是你买新房不仅得原房主同意,新房挨着你的人,也就是你未来的邻居,甚至是族人都必须要同意这件事,不然就不成。这条对“邻里和睦”要求极高的规定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成为一种习惯和民俗,直到民国都还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这样的规定。
唐朝到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乱战时期,“如有典卖庄宅,准例房亲邻人合得承当。若是亲邻不要,及著价不及,方得别处商量,和合交易。”从这时开始所谓限购令增加了房产买卖的购买权优先顺序:先问亲人邻居买不买,不买才能另售他人。待到商品经济繁荣的宋朝,限购令进一步细化:“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也就是说优先顺序是先族人,后四邻,但于此同时也规定了价格优先权,若族人出价过低,则价高者得。
比至元朝和明朝,“前去立账,遍问亲邻,愿与不愿执买,得便与人成交。”错过了繁华宋朝的人面临了限购政策的加码:买卖必须经过亲人邻居的拒绝接盘才能与人成交,口头问不算,要立字据为证,挨个儿签字画押,一个不同意都不行!
真正能有地任性的也只有皇帝了吧
后期的元明清几朝对于房产的限购主要的限制对象其实是政府官员,为了防止这些人拉帮结派,元明清三朝都严禁外派的政府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大概意思就是我都给你们发房了你们在偏远山区圈什么地呢。明朝法律说你敢买我就敢收,不仅收了你还得下岗,走之前再领五十大板。清朝更狠,满州子弟互相监督,知情不报者连坐处分,可以说是非常凶了。
古代限制房产买卖的目的比较简单,就是方便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统计,维持邻里和睦、宗族和谐及限制官员强卖平民居所以保证基层不动乱,目的基本是维持王朝的统治,但在那个民绝不能与官斗的年代起到了多大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最后这些都随着封建王朝的湮灭而消失。2010年,政府找出了限购令来“借古治今”,在房子僧多粥少,房价升多降少的现状下期望带来房价的降温,但在城市化不断发展、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状态下,限购令带来的长期影响相必也有限,只期望它能让一些刚需买到房,而不能寄希望于它能救这个离谱的房价数字——毕竟通货膨胀下手头上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了。那么了解完限购令的前世今生,你怎么看限购令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