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人反映现在好的中医比较难寻,也无法得知自己的医生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师。今天我从医生的角度,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
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大多数医生都是凭良心在工作的,为何医生被叫做白衣天使,天使是为人间带去幸福和快乐的,所以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你对面坐的医生品行如何,患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医术虽有有高低之分,但医德才是决定一个医生是否合格的金标准。
关于医德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赘述了,患者最有发言权,医生对患者是否耐心,是否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是盯着患者的病情还是看着患者的钱包,我相信患者都能判断出来,如果发现大夫医德有问题,那么不用考虑他名气多大,直接出门找下一个。
我从自身角度着重说一下如何判断中医师是否合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们常说老中医,印象里好像学中医的都要七老八十才能有水平,白胡子越多证明其医术越好。其实这些老观念需要纠正了,老中医也是从小中医成长起来的,如果大家都去找老中医,而让小中医坐冷板凳,那么中医后继无人,该如何发展呢?其实哪怕是个年轻的中医大夫,只要他能认真地望闻问切,辨证治疗,仔细思考,其效果不一定比“老中医”差,要给我们年轻的中医大夫一些时间和机会。
再来说说大家都喜欢认证的老中医,他们水平就一定好吗?我实习的时候跟过一位老大夫,他对外宣称是中医老专家,但是后来我发现他是西医出身,上世纪的时候我国为了培养中医人才,让很多西医大夫参加西学中培训班,短短不到半年的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直至现在他都一直用西医的思维看病,用西医理论开着中药。讲起来西医各种病理头头是道,开中药的时候喜欢用大量中成药,或者是直接用电脑里面的成方,中医基础好点的会稍作加减。
我并不是说成方不好,也没有贬低这些老师的意思,只是个人感觉这样是不对的,这不是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就我所见到的以及和同学讨论的,不少省市级三甲医院的中医老专家都是如此,而且大医院患者多,他们看病也较为粗略,两三分钟就能看病开方一气呵成,甚至实习的时候还有同学跟我们吐槽过他的老师,那时候公立医院还没有药品零利润政策,说他老师开那么多药应该能拿不少提成,但是还经常压榨学生……
再来说说有些中医大夫喜欢用同一个底方的问题,其实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药喜好,有自己的临床经验,所以你会经常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患者,找同一个大夫看病,他们拿到的方子相差无几。一方面来说中医看的是病证而不是疾病本身的表现,如果证型相同,自然处方也就相差无几。另一方面来说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看家本领,用的顺手就会经常来用,比如我学习的时候发现,有些大夫喜欢用保和丸,几乎每个方子里面都有保和丸的影子;有些消化科大夫喜欢半夏泻心汤,就总有半夏泻心汤的底子;再比如麻瑞亭老先生,他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传人,一生治病愈人无数,一辈子就喜欢用自己改良后的下气汤,反复加减应用,效果显著。
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说某地有个名医,不用你说病情,他一号脉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或者某地有人会祖传秘方,专治某一类疾病,这些不在我们今天讨论之列。这些高人今后会越来越少,如果真能有幸遇上,只要能药到病除,也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其实说到底医生的水平如何,患者最有发言权,候诊的时候患者之间可以交流,这个大夫品行如何,医术怎么样,看来复诊的人多不多。如果十个人有六七个表示这个大夫医德医术都挺好,服药以后病情有改善,那这就是一个好大夫(毕竟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那么治疗的时候就要给大夫一些时间,多去复诊几次,好让大夫能把握病情变化。
最后,还是建议大家,找一个认真的医生比名气大的医生好得多,要给年轻大夫成长的机会,我上学那时候学校就有一些年轻的博士对中医很有研究,现在门庭若市,反观一些只会念书讲课的老教授门前反而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