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不能出行、不能出入一些场所,甚至不接种疫苗的公职人员停发工资等做法,使得新冠病毒疫苗推广面临了一些尴尬。其实,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一直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过。今年4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曾表示,个别地方在疫苗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这种做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7月16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回应,对于使用强制手段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现象已经关注到,并已及时予以指导和规范。
但有一种说法却因此在网上流传:“因为新冠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都由医保基金支付,所以各地强制打疫苗是疫苗公司和地方政府都想赚医保基金的钱,背后有一条利益链。”疫苗接种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样的传言显然站不住脚,不足为信。
△网络传言
早在今年2月20日,国家医保局就曾表示,新冠疫苗和接种费用由医保基金负担,财政对医保基金给予适当的补助,居民个人免费接种。医保基金主要通过动用历年的结余来负担,不影响当期基金的收支,也就是说不会影响群众当期的看病就医。
新冠疫苗接种费用是有专项资金的,有严格、透明的审批流程,相关信息在各地人民政府官网、医保局官网等都能查得到。各地政府不会、更没有动机去骗取医保基金。举个例子,据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7月13日报道:贵州省医保局会同贵州省财政厅严格执行政策,积极启动新冠疫苗接种费用专项资金预算和划拨工作,加强与贵州省卫健委协调对接,及时做好疫苗采购资金筹集和拨付。特别是为了保证各地不因费用影响疫苗接种,及时将资金划拨到疫苗采购机构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州省疾控中心再通过预付款的方式,提前把资金划拨给疫苗生产企业,保障了我省疫苗采购顺利进行。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医保系统已经筹集新冠肺炎疫苗及接种专项经费30.57亿元,实际拨付疫苗采购资金及接种服务费21.63亿元,切实做到了“钱等疫苗”,为全省群众免费接种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生产产品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利。疫苗公司前期研发疫苗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推向市场后,疫苗的价格一方面由市场决定,另一方面包含一定的利润也可以理解。根据此前《安徽省紧急使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急采购谈判公告》,安徽省采购北京科兴中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采购价为200元/瓶或支。价格虽然不便宜,但和一些医保不覆盖的、动辄上千元的疫苗相比已经很良心了。
所以,网传所谓的“强制接种疫苗只为骗取医保基金”的说法不仅毫无事实依据,也没有逻辑,纯属恶意造谣。中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是境外输入,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力推行疫苗接种,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实现免疫屏障,只有大家都接种好疫苗,实现了免疫屏障,国门才能尽早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