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为人父母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为孩子担忧:
小时候,担心他们吃不好,会生病;
长大了,担心他们没有好朋友,会不开心;
上学了,担心他们成绩不好,被同学欺负。
担忧之下,我们希望为孩子撑起强大的保护伞,但是,我们始终无法陪伴孩子一生,有些风浪,终要孩子自己去扛。
只有那些内心强大、意志坚定的孩子,才能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看到绚烂的朝阳。
帮助孩子强大内心、笑对逆境,其实关键就在于父母要做好三件事。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认为最好的路,一定也会要求孩子去走。”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
他说,有很多的家长好像很无私,但其实全部的有私。
他们真正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荣誉,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谈到两个儿子,他说,他们对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选择了生物。小儿子从哈佛毕业之后,到云南去做防治艾滋病的志愿者。
他周围的朋友都很反对,但他很坦然:“他已经是成年了,他自己愿意去,这是他的人生,他的主张。我也不反对。”
相反,他因为儿子愿意走自己的路而感到很欣慰。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有私”的家长,他们提早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希望孩子能够走在他们“设计”好的道路上。
不可否认,家长的出发点都是担心孩子会走错、走偏,但他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留白的人生,随时会脱缰。
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在《教育留白——童年的植物性生长力量》中说:
“教育是需要留白的,留白,让人可以有时间、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理想、希望也慢慢培育起来了。”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要想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除了充足的养分,更要经得住大风,扛得起大浪。
当然,留白绝不等同于放手不管,“抓原则、盯底线、重做人”,孩子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直。
同时,我们要告诉孩子,“选择”两个字代表的,是为了梦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更是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
只有当孩子拥有了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不是“被动参与”的,他们才愿意为了自己的选择而承受失败,付出辛苦。
曾经听到过一位老师讲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女生很聪明,可就是成绩很一般。
经过观察,她发现,这个女生不愿动脑筋,遇到难题,就胡乱写上答案。
她说,爸爸告诉我,上中学后,女孩子是学不过男孩子的,所以学了也没用。
父母对于孩子的评价,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评价,他们于是会在心里认为“我不好”、“我什么都学不会”。
要想孩子努力向前,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认可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你很棒!你一定能行!
我们给予孩子的正向评价,会成为一种力量,慢慢溶入孩子的骨血,他们在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自信地说:我一定能做到。
《恩赐妙手》的主角本•卡森,上学时被嘲笑为“全球最笨的小孩”。
就是这样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最终却成为了霍普金斯医院的总住院医生,并且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脑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他的逆袭,就源自于妈妈的鼓励。
他被同学嘲笑,妈妈告诉他:“你是个聪明的男生,一点不笨。”
他想当医生,妈妈告诉他:“这辈子你想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只要你愿意努力。”
他的手术失败了,妈妈告诉他:“就算你失败了,起码你曾经努力过。”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曾经提出了一个原则“补强法则”,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回馈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而这种满意的结果回馈,就来自于一个字:赞。
很多时候,当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不妨蹲下来,抱一抱他们,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你的坚持与付出,很棒!
只有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力量,认识到自己是能被看见、被肯定的,他们才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克服一切困难,抵达胜利的彼岸。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很是认同:你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
家的温暖,就在于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家里总会有人等候,给你力量。
父母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会站在你身后,永远无条件地为你托底、护航。
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兜底,我们才可以活得肆意妄为、充满力量。
《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一书中提出:家长应该重视关系重建,成为孩子强大的支持系统。
作者讲了儿子的故事。
儿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被同学报告给了老师。
老师于是给了儿子一个惩罚,课间不能去操场上玩,要到校长室去读书。
晚上回家,儿子把事情告诉了妈妈:“我今天在学校犯错误,被校长惩罚了。”
妈妈说:
“你这么说,就说明你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现在妈妈要告诉你的是,我们的家是一个柔软的、可以跌倒的地方,当你心里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我们可以帮你。”
被父母深爱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心理韧性,遭遇挫折时,复盘能力也更强。
相反,那些无法和父母建立心理联结的孩子,就像一只刺猬,遇事只能将自己缩成一团,独自舔舐。
其实,破解亲子联结的疏离,并不难,只需要一个动作——蹲下来。
当我们蹲下来的那一刻,我们的视角改变了,和孩子目光平视,我们的关系也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变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无限的关爱。
家长的“蹲下”,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一种真诚的力量。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做的13件事》中说: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亏欠他们,也不会有受害者的心态,而是认为自己有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积极的改变。
教孩子强大,教他们勇敢,内核都是告诉他们,生活不可能永远轻松。
我们给予了孩子生命,更要护航他们健康平安地长大。
好的教育,不是灌满,而是滋养,不是说教,而是引领,不是训斥,而是点燃。
世间的路,每一条都不好走,要想抵达终点,就要给孩子们传递温暖,赋予力量,让我们的孩子,跨过山、越过海,登上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