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现代人对名车熟悉一样,中国古籍中对马毛色、身高、及年龄也有专有名称。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战马毛色区分基本法:同样是纯黑马为啥有的叫黑骊有的叫黑骝?》中较为系统的介绍过现代马科学对马的描述。本篇文章,我们将从中国古籍、名画及文物角度上谈谈中国古代名马称谓。
和西方毛色分类不同,中国古籍中记述的马的名称有时是模糊甚至重复的,本文也只是列举下名称并稍加简述,以供同好参考。驳(bó):毛色不纯的马:李自成进入北京时骑的就是乌驳马。图为武必端、陆鸿年画作《李自成进北京》画中李闯王胯下的应该是5-6岁的菊花青马。即后面讲的骢马。
馰(dí):额白色的马。现代马学把马头上的少量分布的白毛叫额刺毛。额中间的圆形白班叫星,星向鼻梁延长的叫流星。古人就用一个字馰概括形容了,两个字的卢马应该就是这样的马。骧(xiāng):后右蹄白色的马。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騱(xí):前脚全白的马。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驓(céng):膝下白色的马。驠(yàn):臀部毛色白的马。騴(yàn):尾根白色的马。駺(láng):白尾马。骢(cōng):青白色的马。下图为宋代李公麟画作《五马图·凤头骢》
下图为《五马图·锦膊骢》
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一说是专指河曲马。乌骓是指毛色还是品种还存在争议。下图为金代赵霖画作《昭陵六骏·青骓》
骃(yīn):浅黑杂白的马。駂(bǎo):毛色黑白相杂的马。駩(quán):黑嘴白毛的马。駯(zhū):黑嘴的马。驙(zhān):脊背黑色的白马。骆(luò):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駹(máng):面、额为白色的黑马。现代马学叫白脸。下图为国家博物藏唐代关林出土黑釉马
驈(yù):股间白色的黑马。騽(xí):背脊黄色的黑马。驔(diàn):黄色脊毛的黑马。騩(guī):毛浅黑色的马。駽(xuān):青黑色的马。騥(róu):多鬃的青黑色马。骐(qí):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驖(tiě):赤黑色的马。骊(lí):纯黑色的马。下图为徐悲鸿画作局部:《九方皋》,对应成语为“牝牡骊黄”。徐先生为了艺术的创造给纯黑的骊马加了个白鼻梁。马学管这样的别征叫长广流星。除长广流星外,还有细长流星,断流星等。
騢(xiá):毛色赤白相杂的马。现代马学叫红沙毛。桃花马:应该就是天生白马,详情请见《白马的皮肤其实是黑的?趣谈古代精锐骑兵爱骑的白马》一文。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也叫赫白驒騱:匈奴人眼中的普氏野马 。下图为《岩画 中国马》
骅(huá):赤色马。也许赤兔马应该就是这样。下图为《五马图·好头赤》
好头赤,挺有意思,它的头型就是兔头:从额至鼻端连线呈弓隆状。如果赤兔马的解释成为是红色兔头马,那好头赤就是赤兔马。不过我听说有人把兔解释称於菟,就是老虎的意思。这个也是存在争议的。骝(liú):黑鬃黑尾四肢下端黑色的马。下图为元代任仁发画作《二马图》局部
骅骝:连用指的是枣骝马。騝(qián):黄背线黑鬃黑尾的红马。骍(xīng):赤色的马亦泛指赤色。这个和骅有什么区别,我估计古人也分不清。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这两个名称也是可以通用的吧?骠(biāo):黄马银鬃。下图为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局部,左下为骠,右侧为騜或駓。
騧(guā):黑嘴的黄马。下图为金代赵霖画作《昭陵六骏·拳毛騧》
騟(yú):紫色马。下图为《昭陵六骏·飒露紫》
馼(wén):红鬃、白身、黄眼的马。其余如骥为名马的通称。历史上明代卢象升有五明骥,可惜暂时找不到对应的名画,暂且不表。以下是古籍中对马身高的简称。骄(jiāo):六尺高的马。騋(lái):七尺高的马。駥(róng):八尺高的马。以下是古籍中对马年龄的简称。驹(jū):两岁以下的儿马。国家博物馆藏周代文物蠡驹尊,其驹体颈胸之处有铭文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记述某年十三月(闰月)甲申,周王举行执驹典礼,周王亲赐盠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给予他辉煌的荣誉。盠为颂扬周王之恩德,并祭祀其亡父而作其器,以此纪念。“执驹”典礼是幼马升级成为役马的仪式,就是将两岁左右的小马牵离母马,教其驾车服役时举行的仪式。周王亲自参加执驹之礼,可见西周时对马政的重视。下图为国家博物馆藏 蠡驹尊。
騑(fēi ):三岁的马。駣(táo):三四岁的马。本文中的很多与马有关的汉字来自《说文解字》。汉代是马政兴盛时期,从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自天子以下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到“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时间很短,马业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有些形容马毛色的有的字基本已经成了死字,不再用了。笔者希望通过这篇短文,把我们带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