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一九二四年九月的一个“秋夜”,鲁迅在自己的案桌上这样子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为《野草》集之第一篇。这也是自1923年“五四”退潮之后,一年之沉默,搁笔不语之坚冰的破除。此期间,昔日里“凝视”的目光朝向了自我,整整二年,孤独的鲁迅,将自己放在了手术台之上,最终,以《一觉》结束了《野草》的书写。于是,一篇篇幽奇诡丽的文章,出现在世人的手中。同一时期,还有《彷徨》、《两地书》,从书名可略知先生内心一二。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野草》

《野草》是一部鲁迅式的“自我心灵史”、“自我追问史”,绝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般简单之定论:第一部散文诗集。《野草》之艰涩,在于“独语体”之散文形式,是鲁迅内心旋涡的文学形象之具象化:求乞和布施、先驱者和庸众、雨和雪、光明和黑暗……或者说,鲁迅绝非有意创造任何文体,也绝非以单篇散文在抒情、审美,唯有深入每一篇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变化,方能体味到,《野草》里不断挣扎之痛苦味道的诗意,“民族魂”鲁迅先生困顿的一面。

这部“生命追问史”是这样子书写的:向死——死和生之抉择——新生。笔者为大家带来《野草》之整体读法: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鲁迅

一、对于自我的怀疑——逐步走向“死亡”的意识

这一部分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篇:《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启蒙者最后的收获》、《希望》、《雪》、《风筝》、《水边的故事》、《过客》一共十篇,它们呈现出的心理活动:“生”的时候,斗争——和“活着”告别,动摇——发现自己求的人是敌人,开始绝望——察觉到自己努力换来的冷漠,最终绝望——得出结论,自己启蒙失败了——“死”的时候,斗争,关于希望和绝望的疑问——答案:对于美好的抛弃和留恋——行到水穷处,重新思考,死之后呢?

可以说,《秋夜》是《野草》的序言,宣告了自己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两颗枣树”看似错误的描写,是内心的投射,条件恶劣,枣树之外,皆是黑夜和恶鸟。从《影的告别》到《过客》,但从题目上看,这就是一场旅行,心灵的旅行,笔者将从隐喻、原因角度分开讲述——

1、《野草》意象的内涵

首先是《影的告别》,这个“告别”其实可以看做心灵上的临终绝笔: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那些话?“影子”。我们都能理解,是另一个鲁迅,是内心中,白天说不出的话,内心和现实的自己对话,只有夜半才会有,这是人之常态。影子说了哪些话?

“朋友,我不想更随你了,我不愿意住。我不愿意!”

一个鲁迅和另一个鲁迅,也就是“影子”,他象征了鲁迅内心低落的一面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影子

第二,《求乞者》中“求乞”是主要意象,鲁迅的态度是: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厌烦他这追着哀呼。”

求乞者是谁?施舍者是鲁迅,得到他的帮助的人,就是民众,面对“怒其不争”的人,鲁迅害怕了,他发现他再多的努力换不来他们的觉醒,自己为他们付出,得到了什么?虚无。

第三,《复仇》中的问题是朝谁复仇?故事是两个人兵器相对,一群看客等待着血腥的场面,然而结果是,两个人不打了,群众散去。我们究其原因:原来群众才是导致的根源。那么,复仇,朝谁?鲁迅的敌人?还是他所维护的群众,这时候鲁迅的心态明显有了转变。《启蒙者最后的收获》取材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启蒙者被被启蒙者害了,是上一篇《复仇》的继续,鲁迅就是耶稣,一个可怜的启蒙者

第四,《希望》所体现了鲁迅的一个习惯:悖论。!在《希望》里这样子写道:

“我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衰老了。为什么?因为——“我早些岂不知我的而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假的青春固在……”鲁迅坚守的希望逝去了,自己的灵魂也逝去了活力,然而他又说:

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希望死去,绝望也是一样,这是一种自我的消解,他的象征很复杂,笔者简单说,就是鲁迅在否定了希望,又同时不信了绝望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野草

第五,《雪》之中朔方雪和南方雪的对比,也出了鲁迅自己的对于“南方”,呢些魅力和温情的拒绝,他向往那“雨的精魂”,鲁迅的灵魂在觉醒复活。(《风筝、《写在水边的故事》是这之后故乡回忆,笔者不多叙述。)

第六,《过客》,象征者前往死亡之人,并且带出了以许多思考:

走完那坟地之后呢?

坟地,是死亡,终结的象征,但是鲁迅没有停下,死亡之后,笔者以为,这是彻底苏醒的征兆。

2、《野草》第一部分文章的联系:

这其实是一个过程化阅读,《野草》绝非独立成篇:从《影的告别》到《过客》就是一场自我消沉的探索,结果是鲁迅走入了绝望,又否定了绝望,这才有了下部分的内容。值得研究是,其中的思想变化——其一,对自己救助人的绝望到失落到憎恨,其二,在思考中,自己的肉体毁灭,精神毁灭。

于是,从希望不再出发,在肉体毁灭,灵魂毁灭,周围的人呢毁灭,死亡也不在。

二、死和生之挣扎

这一部分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篇:《死火》、《墓碣文》、《失掉的好地狱》、《颓败线的颤抖》、《死后》,一共5篇。鲁迅先生的心灵活动是这样子的:重新追问生命——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间”——重新审视自己的死亡——对于自己心灵之死的看法。《野草》作为鲁迅先生的一部心灵史,自然也留下了鲁迅先生的“民族魂”的烙印,这一部分,主要集中体现了了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的斗争精神

以第一节同样子的方法,我们看:《死火》是一篇首先体现出来的是鲁迅先生重新定位位了自己的生存方式:由死向生——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冻得要死。”

这里的火和遗弃者都是鲁迅,火,使得我们想起了五四的火炬,鲁迅在五四退潮的候所赶感到的绝望,从而放弃之前的火炬,可以说,《死火》中放弃火的人和《影的告别》影子抛弃我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遥远的呼应。但是,抛弃的人死了,死火,还在等待着新生,为什么?笔者崇拜者的角度解释——因为他是民族魂鲁迅!这是一个心灵的转折,绝望的鲁迅死去,新生的鲁迅即将接过火焰。所以,《死火》的结局是这样子的——“那我不如烧完”!这何尝不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体现?

但是觉醒是不易的,鲁迅的价值思索,较好地体现在《墓碣文》之中:“……答我,否则,离开……”和《过客》相呼应,鲁迅的一直在哲理上的追问,一直也在继续,如上述内容,鲁迅得出死的虚妄,通俗说,也就是没有意义,那么,死,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么?这篇,是对于死亡能否解决生的问题的思考,答案: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

这是鲁迅的现实价值观,可以说。我们继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将他当做一场追问之旅,才发现,鲁迅开始“逃”回现实。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墓碑

于是,就有了《失掉的好地狱》和《颓败线的颤抖》,他们是对于现实失败者的一个隐喻,从而以此为寄托,形成自己的对于现实状况的思考。自古,成功者,可以称自己为“神祇”,而失败者,自然是“魔鬼”,在《失掉的好地狱》中,这是鲁迅的化身,一个“碰壁”的鲁迅,何尝不是失败者,是魔鬼?这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也说明,逐渐觉醒的鲁迅,在思考晚现实之意义后,思考现实的斗争。

那么,在《复仇》和《启蒙者最后的收获》中描写的启蒙者被被启蒙者迫害,鲁迅对于民众这一方面的思考是怎么样子的呢?《颓败线的颤抖》老女人皱纹预示着衰老,所以被自己养育的子女抛弃了,他的做法是,决然走向荒野,这真是鲁迅的在死亡思考后的态度:一往无前。

三、战士的形象:

这一部分主要是《这样子的战士》、《腊叶》、《淡淡的血痕》、《一觉》,主要是以鲁迅极具个性的战斗姿态为体现。笔者在这里简要概述下,《这样的战士》是对于“精神战士”的呼吁,《腊叶》是对于“不同群叶一同飘散”的叙述,《淡淡的血痕》是对于这个世界流血、痛苦的思考。这些,都是鲁迅在以前斗争的回忆、品质,在醒来之后,再一次焕发光彩

野草的作者是谁,野草解析

笔者着重谈《一觉》在全文的起到的皆结尾作用:

1、“梦”的比喻——从最开始《影的告别》中,人在熟睡之际,和《一觉》中的大梦终“觉”,从可以看出,鲁迅将一些列,整整两年的思考,比作一场梦,当然是噩梦,所有的生与死的思考,在“梦”之中,梦,是虚幻的意思,和他相对的是现实,这是鲁迅的觉悟,这次的重生,鲁迅要诉说的是——生于现实,死于现实

2、线索——我们发现,《野草》是一部矛盾之书,在其中“影子”和我是对立的,过客和老人是对立的,启蒙者和被启蒙是对立……一切矛盾的背后,都是生的坚守在持续,《一觉》作为一个比喻,将过往的一切都当做一个梦,这样子鲁迅2年的痛苦,被放在虚缥缈的梦境之中,觉醒前的鲁迅和觉醒后的鲁迅相差只有一个梦,可见,鲁迅的本意——现实的斗争从未停止,醉梦只是虚妄

3、停顿——作为梦,是一种休息,虽然上文说道,鲁迅将自己的挣扎当做一场梦,但是不可回避的是2年的痛苦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但是,一觉,大有熟睡之意,人可熟睡,是之前太累,也之后的精神饱满,这无疑是鲁迅的又一种暗示:再次投入激昂的斗争中去。

所以,笔者以为,这是一部心灵之史,而绝非唯美之散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7-13 08:48:11
下一篇 2023-07-13 08:52:0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