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与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讲齐国围住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赵国就得救了。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人撤兵的战术。
成语讲的主要是齐国为救援赵国,围住了魏都大梁的故事。成语最初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围魏救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卫国不敌,求救于老大哥魏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救卫。
庞涓趁赵国攻卫之际,突发大兵进攻赵国,赵国不敌,杰杰败退,直至退守都城邯郸。
庞涓领兵将邯郸团团围住,见自己打不过魏国,赵国便向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齐王在与大臣商量后,决定派遣田忌与孙膑领兵救赵。
围魏救赵
田忌原本是想直接将大军开赴邯郸与庞涓决战的,但被军师孙膑制止了,孙膑让齐军趁魏军主力在邯郸之际,迅速将魏国都城大梁围住。
魏惠王见都城都被齐军给包围了,便遣人冲出包围向庞涓报信回援大梁。
而此时的庞涓也已经攻破了赵都邯郸,于是就领兵来救大梁。
孙膑见魏军主力来了,便假装害怕魏军,撤出了大梁。同时,孙膑在撤退时还不忘让田忌率军故意与庞涓大军作战,作出故意打不过庞涓的架势,以引诱庞涓前来追击。
围魏救赵
庞涓见田忌打不过自己,真的来追赶齐军主力。而孙膑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埋伏好了,就等庞涓大军的到来。
当庞涓大军到达桂陵之后,齐军突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魏军团团包围。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防不胜防,迅速便瓦解了,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魏军回援大梁大败给了齐军后,赵国也就顺利得救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用兵作战。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这个成语讲的是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原文如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典故是讲,秦国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交战,刚开始秦军士气旺盛,廉颇带领的赵军与秦军作战总是处于下风。
为了消耗秦军的士气,廉颇改变战术,利用长平有利于己的地形,修筑工事积极防御。一时间,秦军进攻受挫。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龁带领的秦军士气渐渐衰弱下来,并且远离本土的秦军在后勤补给上渐显吃力。眼看形势慢慢有利于赵的时候,秦王对赵王使用了离间计,迫使赵王换掉前线的主将廉颇,改为赵括。
纸上谈兵
就在赵王打算换赵括用以代替前线的廉颇时,大臣蔺相如前来请求赵王收回更换主将的命令,赵王不听。
随后,赵括的母亲也前来劝谏赵王说:先夫(赵奢)曾预言赵括不会带兵,只会根据书本理论夸夸其谈,肯定是不能带兵打战的。
并且之前先夫在世时,大王每次赏赐的珠宝财物,先夫都分给手下士兵,因此士兵都愿意跟随他。但是我的儿子现在却将大王赏赐的珠宝财物全部藏在家中,归为己有,这样的行为,士兵怎么还愿真心跟随呢?
纸上谈兵
可惜的是,赵王在听完赵母的劝谏后依旧我行我素让这个只会夸夸其谈,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顶替了前线的廉颇。
秦王见赵王中计,已将廉颇换成了赵括,便也将秦军前线主将换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并严密封锁消息,使得赵军都不知道秦军的主将也已换成了白起。
白起到达前线后,知道赵括没有作战经验,就故意用疑兵诱使赵括来追,等到赵括追出来后,再用一支军力切断了赵括的退路,随后再将赵括分割成了两截并包围住。
赵括大军在被包围的四十余天后,就向秦军投降了,而赵括本人也在这场战争中战死,赵军四十五万也损失殆尽。
纸上谈兵
成语围魏救赵与纸上谈兵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与纸上谈兵点评。通过这两个发生在赵国的成语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遇到问题时,有的时候可以换个思维,逆向去思考一下或许就能得到解决。
在取得胜利时,一定要胜而不骄,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
当敌人强大时,就要躲避他。等到敌人衰弱了再去战斗。
实战很重要。再高的学历,再好的口才也离不开实战的磨炼。
人一定要懂得虚心纳谏。尤其是非常了解你这些缺点的人。
围魏救赵与纸上谈兵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与纸上谈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