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题目运用典故,对仗工整)
得失,是一段生机勃勃、百折不挠的生命旅程,是一根绵延不绝、起起伏伏的历史血脉。(开头第一句总领全文,注意使用修饰语让句子变长且增加文采。)古人曾言:“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此言意为塞翁失马,祸福相依,悲喜掺杂;楚王失弓,最终也被楚人寻得,未留遗憾。(引述名言,进行适度阐释,照应题目)有得有失,才是生活的价值,才是历史的真谛。(一句话概括对题目中两个词语的认识)
唯有得有失,才凝成了生活点滴。(段首中心句,指出有得有失才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得到与失去,而在我们或为之欢喜、或为之惆怅之时,得与失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阐释段首句)诚如刘亮程先生所说:“生活是一个不断添置、丢失、损坏、再更新的过程。”(引用论证,有力证明了得与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得失就是生活的过程,我们应懂得看淡得失,在成长中逐渐拥有“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的勇气与心态。(将三毛的话化用的句子当中,增强了语句的文采,也表明了我们对待得失应有的态度)
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贤妻早丧,无奈白头。(四字短语概述人物经历,精炼有力)但若无此种种不顺,又怎能造就苏轼伟大的文学成就,造就他旷达一世的情怀呢?(假设论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何等的气势;“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何等坚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是何等平淡豁达。(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林清玄曾说:“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引用论证,也可以用于担当之类的话题)当我们面对失去泰然处之,面对得到不大喜过望,那才是真正享受了生活,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再次重申对二者的态度,照应段首句)
唯有得有失,才汇成了历史长河。(段首中心句,得失汇成了历史长河,相比第一个分论点,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纵观古今,无一次战役以一兵的存亡而定局,无一大王朝以一地的失去而覆灭。所谓的得失在历史的交汇点看来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曾令人为之慨叹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待一时的得失,他们不过是过眼云烟)
儒家文化传遍中外,仁德呼声响彻古今,而它们在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政策下,也近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汉时,儒文化又不觉成了正统思想,为通国所传颂。(举例论证)因此文化的发展从不以某一时期的得失为定局,得与失皆为其过程。(因果论证)而在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得失又构成了历史。正是这一次次得失,儒家文化才得以在千百年间不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得以在古今中外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得失作为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的历史长河的延续,这也是得失的意义所在。(总结本段,照应段首句)
得失载途,风雨行路。得,是生活的幸福,是历史的进步;失,是生活的低谷,是历史的挫折。而正是得与失,凝成了生活点滴,汇成了历史长河。(联系生活与历史,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因此,请泰然处之,置身物外,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再次呼吁我们对待得失应有的态度)
不足之处:这篇作文最后得分55分,我想如果分析得失辩证关系的段落能独立成段,最后再强调一下考生的身份意识,说明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对待得失的问题有可能会更好!
技巧借鉴:
1、掌握对仗拟题法。注意同一个位置的词语词性要相对,动词对动词,名次对名次,如果能做到仄起平收就更厉害了。
2、掌握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论点展开论证,注意不要交叉重复、包含或者矛盾。
3、掌握几种句式。
(1)····(引用诗句),是····(诗句代表的精神)
例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登临泰山后的豪迈;“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是王阳明贬谪他乡时的豁达;“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是毛泽东救民水火中的悲悯。
(2)(事物A),是(内涵a),是(内涵b);事物B,是(内涵c),是(内涵d)。(总结A与B的关系)。
当需要讨论具有辩证关系的两种事物时,可以用此句式总结它们的内涵。如:
学,是外在的吸收,是自我的丰富;思,是内在的锤炼,是自我的升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