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BA”出圈了。
贵州“村超”又出圈了。
贵州“村歌”侗族大歌刷屏网络,惊艳全网。
在短短的一年内,贵州三度“出圈”。原因为何?为什么是贵州?
贵州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盛装巡游 (吴光辉 摄)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告诉记者,贵州的特色民族文化形态璀璨多姿与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相结合,构建起新时代贵州的新文化形态,这是贵州频频出圈,成为全民推动的网红大省、超级流量大省的重要助推器。
透过现象看本质。李天翼接着说,“村BA”“村超”“村歌”的出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现代文明与多彩文化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贵州实践。
“村歌”的惊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
6月10日,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以侗寨为背景,田园为舞台,上万人齐唱侗族大歌的场景震撼人心,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籁之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服饰图腾,不仅震撼惊艳了网友,还深受网友的喜爱,惊叹这是世界级的“村歌”。
谈及侗族大歌,还真属于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尤其是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村歌”现场(杨道军 摄)
“饭养身,歌养心,我们视歌为宝,侗家儿女都会唱。”黎平县侗家女孩张国丹告诉记者,在她们侗寨,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就很受人的尊重。
“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最古老的“村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十来个。张国丹说,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侗家人高兴时唱、悲伤时唱,平时也唱、节庆也唱,时而围坐火炉而唱、有时在田间地头而歌……
“人人传唱、村村传唱、代代传唱……用古老的方式把我们侗族大歌,从春秋战国时期唱到了现在。”张国丹笑道,侗族大歌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是她们侗族地区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歌谣。
“侗族大歌以世界级的‘村歌’形式惊艳全网,震撼网友,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首秀’。”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黎平县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腹地,也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接下来,该县将围绕山、水、田、寨、人同特色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侗乡和美画卷,努力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肇兴侗寨文旅故事。
“村BA”“村超”的出圈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文化自信
贵州的山、水和苗族的艳、侗族的奇、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彝族的火……造就了贵州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成为赋能“村BA”“村超”的文化“超颜值”,获得“超流量”文化赋能效应。
关于“村超”成功之道的报道分析,新华社认为,在于特色民族文化的创新融入。
“村超”现场(杨再明 摄)
黔东南州榕江县是苗、侗、水、瑶等16个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节日、民俗活动纷繁众多,是“村超”的发源地。在6月3日的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足球运动+民族文化”的“村超”成为增强全民文化自信的盛宴。
在球队入场仪式和比赛间隙期间,当地人民群众上演的民族民俗风情秀、风物秀和自我展示秀,唱侗歌、吹芦笙、跳苗舞和齐唱侗语版《我和我的祖国》,不仅将气氛推向高潮,还成为全网惊叹的最炫民族风,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论氛围,还得是贵州!”
在“村超”现场,89岁的苗族寨老带着鼓藏节的仪式感来助力“村超”,身穿一件富含当地民族元素衣衫的著名解说员韩乔生,最美侗家姑娘、苗家女孩……这些含带民族文化元素的人物均成为吸引流量的热门话题,甚至推动“村超”出圈的燃爆点。同时,神秘而耐人寻味的羊瘪、牛瘪、腌鱼等特色美食,更是线上聚集流量,线下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村超”现场民族风(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勃表示,以“村超”为平台,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注入“体育+旅游”中,既展现了榕江县特色民族文化的魅力风采和十足活力,又推动了榕江县文旅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升级为全国性比赛的“村BA”,是通过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村BA”的起源、发展、火爆全网,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作出圈的铺垫、作出彩的点缀,同时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直接推动下,形成“民族文化+体育运动”的典型全民赛事。因此,央视新闻报道称“村BA”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村BA”现场 (张荣斌 摄 贵州图片库发)
“不管是从现场体验,还是网络视频观看,在特色民族文化的加持下,‘村BA’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震撼和视觉享受。”看过“村BA”总决赛的李凤铭告诉记者,在3月25日晚,比赛期间还穿插苗族歌舞,将民族文化与篮球完美融合一起,上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精彩绝伦的篮球盛宴。
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达98%以上,通过“民族文化+体育运动”形成“村BA”的顶流IP,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台江县数据显示,3天2夜的“村BA”总决赛,该县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黔东南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40%。
“村BA”现场苗族舞蹈展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刚 摄 )
台江县有了“村BA”顶流IP品牌,也正在充分发挥这一品牌优势,促进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发展。台江县委书记陈震表示,台江县正在推动体旅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融合带动台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向大众视野,推进苗族服饰、苗绣、银饰等民族手工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魏志龙认为,“村BA”“村超”“村歌”接二连三地出圈,彰显了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超级流量背后展现着贵州“超”文化的时代活力,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是突显了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超”文化的“硬”实力
——贵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的绚丽之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贵州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推动下,民族特色、民间特色、乡愁乡土的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迅速。乡村综合文化站(中心)、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提供了“硬”实力。
同时,贵州加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广泛开展乡村村晚、大家唱、广场舞展演、全民阅读、戏曲进乡村、送文化下基层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仅在2022年,全省组织广场舞1170场,参与人次达92.75万。
在“村BA”“村超”“村歌”的诞生地——黔东南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同胞和谐相处的民族大融合,造就了以苗侗文化为特色、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黔东南民族文化。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周光胜 摄)
近几年来,黔东南州以建设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举办苗年、侗年、苗族姊妹节、苗族鼓藏节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农事体验等为代表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特色民族文化的“超活力”和“超魅力”,还大力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孕育了“村BA”“村超”“村歌”出圈的“超颜值”文化。
“网上几分钟,网下十年功。”魏志龙告诉记者,“村BA”“村超”“村歌”出圈的“超颜值”文化,是贵州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多年累积“硬”实力,是贵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绚丽之花,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贵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