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尊孔子为“孔圣”,孟子为“亚圣”,两人的学说合起来就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距离孔子去世已经上百年,所以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并不是孔子手把手教出来的。但他却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对孔子的崇拜是无以复加,为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更是不遗余力。但孔子身处春秋时期,孟子处在战国时期,时代不同,个性不同,观点也就不完全相同了。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孔子为人比较谦虚随和。他一直在推行周礼,非常注重礼仪,要讲礼仪,就得谦和,礼之用,和为贵。对待那些诸侯、国君、大夫,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嘴上都不说出来,面子上大家都要过得去。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货邀请他去做官,虽然他看不起这个人,但还是要礼尚往来,专门找了一个阳货不在家的日子去还礼。
孟子就不同了,刚直不阿,大义凛然,管你是什么国君还是大夫,有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根本就不把权势和地位放在眼里。《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有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人来说:寡人本来也想去拜访先生的,但是寡人这几天感冒了,不敢见风。所以如果先生肯来,寡人就上朝,不知道能让寡人见到先生不?孟子一听就不乐意了,还跟我玩这虚的,本来我准备去呢,你这样说,我就不去了。所以孟子就回敬说:不好意思!正好鄙人也感冒了,也不敢见风。就敢这么顶齐王,你说孟子可爱不可爱?
二,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孔子说话,向来比较委婉含蓄,听他说话,还得琢磨是什么意思。比如《论语.八佾》里记载:“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泰山在古代是天子和诸侯祭祀的地方,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然也去祭祀泰山,这是越礼的行为,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难道你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林放懂礼吗?这个批判就比较委婉客气了。孟子就不同了,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孟子.离娄下》中有一段:“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意思就是你把我当人看,我就拿你当人看,你不把我放眼里,我就当你是敌人,因为你根本就不配当君主。敢对齐宣王说这话,可见孟子真的是个直性子。
三,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孔子做人做事,一直都很低调,《论语.述而》中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很谦虚,很谨慎,特别低调。
孟子相反,很霸气,很张扬,《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意思就是说,如果要治国平天下,当前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呀!除了孟子,谁还敢有这么大的口气?
另外,孟子不但是对君主、大夫不客气,对谁都不客气,对学生也是一样。《孟子.告子下》中说:“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就是说,我不屑于教育你,就已经是对你的教育了。如果放到现在,老师对学生这么说的话,估计家长们就会群起而攻之了,这老师估计也当不成了。
这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区别,但都是真性情,不虚伪,都是那么的可爱、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