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饥饿的年代,动物身上的边角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动物身上除了肥瘦肉,都是边角料,又可称作“下水”或“杂碎”。
在满足身体营养的同时
会吃的中国人把难搞的边角料
调治得服服帖帖
使其在贫困岁月抚慰人心
又在富足之年让人念念不忘
而四川麻辣鲜香的烹饪特色,使边角料大放异彩。
内脏
牛羊脏器腥膻,常让人感到棘手。但在四川人的手里,这些棘手的原材料也能绽出别样的美味。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名扬国内外的四川名菜。20世纪30年代,成都人郭朝华和妻子选用牛肉铺的边角料做食材,物美价廉,颇受欢迎。
因原材料皆为边角料,故取名为“夫妻废片”,后改名为“夫妻肺片”,但因为牛肺的口感不好,便取消了牛肺。
夫妻肺片色泽红亮. 质地软嫩,口味麻辣浓香,深受众人喜爱。
2011年,夫妻肺片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简阳羊肉汤
简阳羊肉汤的好喝源于选料考究。一锅汤要将精选的优质羊骨头与猪骨头等一起投入大锅,大火慢慢熬制8-10小时。再配以调制过的羊肉、羊杂等入汤,香味逼人。
滚烫雪白的羊汤,碧绿的葱花,汤鲜而不腻,香味扑鼻。吃起来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鲜香浓烈、余味悠长。
2016年,简阳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成都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肥肠
肥肠,公认的难处理,常让人退避三舍。
但是四川人炮制肥肠颇有心得,经爆炒、干煸、红烧、焦溜儿,麻辣、清汤、卤水、粉蒸等手段处理后,一份肥肠就有了让人垂涎三尺的魔力。
江油肥肠
在江油,肥肠店遍地开花:烧肥肠、酱爆肥肠、豆花肥肠、芋儿肥肠……每一样都让资深老餮着迷。
过去在江油,村民们为了补充体力,便把猪大肠等下水料买来加工做成可口的菜肴,用来补充脂肪和蛋白质。
且用红烧烹调后的肥肠味道偏辛辣,吃了可以抵御山中的寒湿之气。因此以一份肥肠作为早餐在江油十分流行。
江油红烧肥肠
江油肥肠色泽黄亮,味道香醇,吃起来柔嫩可口,肥而不腻,是下饭利器。
2019年,江油肥肠制作技艺被列入江油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南部肥肠
南部肥肠最初是嘉陵江畔小商贩为船工定制的“花钱少、油水多,吃了经得饿、干得动粗活”的食品,经过百年演变、改良,成为县城居民喜欢的大众早餐。
南部肥肠以味美、汤鲜、爽口、色艳、老少皆宜、有荤有素,可口但又不失营养,闻名川内外。南部肥肠搭配上一碗干饭,是南部县最受欢迎的早餐。
2013年,南部肥肠加工技艺被列入南充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游记肥肠
民间有“肠头肠脑不上席”的说法,但乐山的“游记肥肠”却别出心裁,将“肠头肠脑”做得美味诱人。
游记肥肠汤
“游肥肠”始创于清咸丰年间,最初只售卖肥肠汤,后发展到出售50多个风味独特的“肥肠菜”。其中的肥肠汤、糯米肠卷和脆香卤肠头颇受欢迎。
脆香卤肠头和糯米肠卷
游记肥肠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乐山市市中区区级非遗项目名录。
肥肠粉
肥肠粉,是四川人餐桌上的常客。
肥肠粉的制作通常要经过筛粉、打芡、揉粉、提粉、打粉、捞粉、泡粉、冒粉的工序。
红薯粉、肥肠、豆芽、黄豆粒等再加上熬制十几个小时的高汤,一碗麻辣鲜香的肥肠粉就做好了。
红薯粉晶莹剔透,肥肠泡在浓郁汤汁里,软糯有嚼劲,滋滋流油。
成都肥肠粉已被列入成都市青羊区区级非遗项目名录。
火锅
烹制边角料,最有话语权的还是火锅。
牛肚、鸭血、鸭肠、黄喉……所有难以处理的边角料,都能被火锅治服。红油火锅里冒着泡,夹一块毛肚七上八下吸满汁水,吃一口就能被其折服。
阳氏田鸭肠火锅
一根鸭肠演绎出了百转千回的味道。清末民初,阳氏田鸭肠火锅技艺的创始人在成都的餐馆中学到了火锅调制技术,用一根鸭肠创立了招牌。
阳氏田鸭肠选用优质泉水鸭鸭肠,将鸭肠放入翻滚的汤锅中烫几下,鸭肠裹挟着汤锅的麻辣鲜香,麻辣细腻,口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