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有历史的地方就会有文化,中国就是这么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文化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个没有中断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自诞生起就一直延续发展,从未间断,而这一特点最好的体现就是起源于传说时代早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玉文化,可以说,如果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懂得中国的玉文化,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八千年的文化,玉的故事就是中国人的故事。
君子比德如玉,“玉”在中国古人心目中象征着美好、高尚,而在古代诗文中,古人也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玉相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比比皆是,比如和玉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等,比如表达对新生儿祝福的成语“弄璋之喜”,这里璋就是玉的一种,更有许多人会用玉给自己孩子起名字,表达自己对孩子无限爱意与祝福,比如屈原的学生宋玉,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所以说,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很多的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渐渐消失,只有玉文化自发祥起就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中国古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品德、智慧与情感。
那么问题来了,从古到今,为什么中国人都会对玉会情有独钟呢?这就要从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探讨了,而早在东汉时期,大学问家许慎就已经在《说文解字》中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定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中国文化中的玉
我们通常所说的玉,有两个概念:
一是玉材,二是玉器,玉材比较好理解,就是自然生成的矿物。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中国古人说的玉一般是指玉器。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玉器这个概念,《周礼•春官•典瑞》中就有记载:供其玉器而奉之。玉器是指以玉材为原料的人工制品。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分别出现在距今8000~7000年前后的辽西一带的兴隆洼文化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等史前遗存。
玉琮
玉的自然属性
任何一个物件被人类注意到首先肯定是由于它的外表,在上古时代,玉之所以能够被人注意到,与玉的材质何其外在的形式是离不开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们在磨制石器的时候就发现了玉石与一般石头的不同之处,玉石具有一种独特的外在属性:光滑、缜密、色彩温润。
而中国古代大量和玉相关的传说就和玉的这种属性相关,比如在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中,女娲用五彩石补天,而五彩石就是玉的一种。而在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在出生时口中含有一枚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这枚玉就是女娲补天时使用的五彩石。曹雪芹是这么形容这枚玉的“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金缕玉衣
上古时期,由于物质比较匮乏,人们对于玉的认识也就比较宽泛,认为只要是光滑的、带有颜色的、漂亮的石头就是玉,因为在那个时代,光滑的、带有色彩的东西并不是太多,而玉石就是其中一物。这就是许慎所说的玉,石之美者。这也是我国古人对玉的自然属性的一个高度概括。
玉的那种自然形成的外表之美,如清澈的湖水,灿烂的阳光,给人一种明净、纯洁的感受,比如在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中曾经出土过一对白玉珏,就是上古时期的人利用玉的自然属性而制造的一个装饰品,该玉珏质地色白且细腻,光泽含蓄,颜色匀净,可以说是已经出土的上古玉中的精品。在物质极其匮乏的上古年代,玉给了古人极大的精神满足,这是中国人喜玉的起点,也是中国玉文化产生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因。
玉珏
玉的社会属性
中国人喜玉、爱玉,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玉的外在美,因为如果仅仅是玉有着细腻、美丽外表的自然属性,玉文化是不可能存在这么久的,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玉器也会和历史上出现的许多事务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逝于历史长河中。
根据20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玉文化产生的那天开始,玉器就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在中国各地广泛的分布,并且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从古至今,在长达数千年的的历史长河中,让中国人对玉倾心的除了玉的外在美外,更多的是玉的气质美,以及隐藏在玉背后的社会价值。
1.玉器拟人化:玉有五德
世界各地产生玉文化的文明不在少数,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新西兰的毛利人等。但是这些民族所创造的玉文化仅仅局限于装饰品、工具和艺术品上,而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已经赋予了玉器很深的人文观念,在中国古人的心中,玉不仅仅是美丽的石头,更代表了人世间日夜追求、梦寐向往却始终很难达到的一系列高洁情操和美好品行。
所以,中国的玉器有一个独特的属性那就是:拟人化。在中国,常以玉比拟君子的美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将玉器人格化,使死的石头变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这样一来玉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古人将其称为德,即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
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指的是仁、义、智、勇、杰,但其实最早提出玉德说的人并不是许慎,早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管仲就已经提出了玉具有仁、智、义、行、洁、勇等九种品德,而后的孔子也根据玉器的质地、色泽、声音等方面提出了玉器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美好品德。
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古人认为这些美德是作为君子所应该具备的,所以君子也应该随身佩戴玉饰以自警自励,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古人以玉做装饰物的风俗习惯也是由此而来的。
注意到了吗,无论是许慎的五德说、管仲的九德说还是孔子的十一德说,仁、义这两品德都包含其中,古往今来,仁、义始终是中国人奉为圭臬的最高道德标准。这是中国人对于世间最美好的品德情操的一个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古代君子穷极一生都可能无法达到的标准,可是玉天生就具有这些美好品德,也因此中国古人对于玉有着一种非常虔诚、深情的情感。
因而,将玉拟人化,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玉的喜爱,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完美生活的向往,对世俗高尚人格的追捧。
2.玉器的实用性
当然除了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外,玉器的实用性也是中国古人喜欢玉器的一个重要因素。玉器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祭祀功能和区别等级差异上。
毕竟作为上古时代少有的天然的美丽石头,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佩玉的。
1.玉器与祭祀的关系:神、人沟通的礼器
玉器在起源后不久就很快进入了宗教领域,上古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古人对于很多现象难以解释,因而古人对自然、天地、环境的神奇力量充满了敬畏,并将其作为神灵进行膜拜、祭祀,并在往后的日子发展出复杂的宗教仪式。
玉璧
神高高在上,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与之对话,想要与神沟通,必须由地位崇高之人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宗教礼仪活动,而这一媒介就是玉器。在已经出土的良渚玉器中可以见到大量的玉璧和玉琮,玉璧和玉琮就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非常重要的礼器。《周礼》中记载:
“苍璧礼天,苍者如天之色,璧圆像天体之形;黄琮礼地,黄色象征大地,四方喻地。”
意思就是在祭祀活动中,用外形是圆的玉璧祭祀天,方形的玉琮祭祀地,寓意天圆地方,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与神沟通可以传达神的旨意,求得神的庇佑。
玉璋
这种对于玉璧和玉琮的崇尚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也使玉器成为天授神权的象征。玉器不仅仅是神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维护神权、统一氏族思想的典型神器。
2.玉器是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制度分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界限。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和玉器的大权、玉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之物。
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各种出土的上古墓穴中都有体现。这一点在1976 年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最为典型。妇好墓里一共出土了775件玉器,种类繁杂,以妇好的装饰品居多,有头饰、臂饰、衣饰,还有各种动物的雕刻品,如虎、象等大型动物,鹤、燕等鸟禽,甚至还有鱼、蚌、蝉等, 令人叹为观止。
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阶的礼制,周代统治者规定了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 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的玉器就不一样。
再后来,为了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每个朝代对与各种玉器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规定。玉器作为权力、等级以及财富的标志,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玉器:中华民族之魂
从新时代早期玉器开始产生一直到今天,玉器文化在中国经历了8000多年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玉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玉器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更是中国人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
历经千年,众多的玉器在岁月中也被改变了色彩与光泽,可是中国人赋予玉器的各种精神内涵却从未改变,尽管世界日新月异,所有的事务都在高速的变化,但是玉的那种宁碎不折,温润谦和的积极人文精神仍然在激励着国人不断前进,我想这正是中国人喜欢玉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