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当中,很多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梅长苏所使用的手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件东西似乎颇为神奇,个头不大,但是却能够暖手。
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件东西又为什么不烫手呢?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
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的起源:
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
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手炉,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便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炭,让火烧得旺旺的,这样大家围着火炉坐下,边取暖,边聊天侃大山,其乐融融。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大概是最出名的”火炉”了吧。
在《红楼梦》一书中,有书中富人穿貂裘的情节,除了穿貂裘,大观园的人们也用手炉暖手。
手炉是由铜制作的,大小如同小瓜。
里面有内胆,放置燃烧的木炭。
木炭燃烧的热量通过镂空的炉盖透出来,以达到暖手效果。
因为古人衣袖很长,手炉可以直接收到袖中,所以手炉也叫做袖炉。
有手炉,自然就有足炉,足炉有螺帽,注入热水之后,将螺帽拧上,然后套入布袋中,足炉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暖被窝。
虽然各个时代的样子并不相同,但共同点就是有通气小孔,能使之疏通热力。
通过向外面缓缓散发热量,所以不是很烫。
此外,暖炉里面燃烧的是炭,没有明火,炭是埋在灰中。灰也起到保温作用,这样暖炉表面也不是很烫。
这么看起来,古人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制作的”手炉”,可是丝毫不亚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的”暖水袋”哦。
都说古人有智慧,确实是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