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媒体”二字前加上的“头衔”十分繁多,什么新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等等,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理顺。
我听过一位新闻学老师讲新媒体课,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新媒体?”或许是表达得过于细腻,讲了近一个小时,许多人仍未听懂。
后来,我在讲新媒体课时就先问学生;“哪些是传统媒体?”学员回答:“传统媒体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我接着问:“除此之外,现在你们还用什么媒体?”学员们回答:“有博客、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手机报、网络电视、网络直播等。”我说:“对了!这些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就是统称的新媒体。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新媒体又会产生新的形式。”
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理顺了: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些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是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等。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个宽泛的概念。
网络媒体:又称互联网媒体,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电脑、电视机、手机等为终端来传播信息的媒介。
自媒体:个人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信息的媒体。
多媒体:把各种媒体的功能进行科学地整合为用户信息的媒体形式。
全媒体:把所有媒体相加。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以秒更新新闻,传统媒体以天更新;网络媒体是双向互动,传统媒体则是单向传播;网络媒体的内容空间宽广无际,传统媒体的容量则受到版面、时间限制;网络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服务,传统媒体则是大众化覆盖,无法照顾个性需要。因此,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与舆论传播的主要场合,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平台。
为什么要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是从海外传过来的,是舶来品。早在1933年,外国的两位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按照定义的解释,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说得通俗一点,提高媒介素养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媒体,善用媒体,以推动社会进步;对媒体上发布的各种信息能够正确判断,去伪存真;在生产信息时能够不断创新,熟练掌握新技术,使媒体越办越好。
媒介素养的两个层次是:受众的媒介知识与传媒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媒介素养就是媒体人和受众在对待媒体时表现出来的品格、能力、水平的综合文化修养。
为什么要提高媒介素养?因为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信息利用十分便捷的同时,产生了低门槛、浅阅读、管理滞后、复杂的网络利益格局等问题,使网络可能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在信息生产、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有的网民、新媒体从业者缺乏辨别信息的科学态度,有的人不经认真核实随意转发、评论,造成了扩大负面影响。还有的人以“键盘侠”自居,在网上寻衅滋事。
各种媒介各具特点,如何熟悉它们、使用它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过滤它们、捕捉它们?对各不相同的信息,如何辨别它们、评估它们?从目前情况来看,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呼声较高,很有必要。
其实,网络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是个虚拟的环境。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就必须提高信息发布者与公众的媒介素养。
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作为新闻宣传干部,当我们是受众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做到正确解读信息,利用信息,完善自我。在接触到各种虚假信息时,能抵制识别,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当我们作为信息发布者时,要做一名优秀的传播者。“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在舆论风口浪尖敢说话,会说话。在生产和传递信息过程中,有较强的判断力与理解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熟练地使用电脑、电视、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通过职业道德与业务专业的培训,使自身了解传播实质,明白传播意义,知道话语权的重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传播者。
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兴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媒体的改造、升级,融合?如何使两者不再是两张皮,而是完全融合、合而为一?这一切,信息发布者需要在实践中努力加以解决。
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我们要把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一起抓。要按照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发展各种新应用、新业态,加强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促进媒体的转型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突出内容方面的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总之,读者、记者、编辑、通讯员、新闻发言人、领导干部都要提高媒介素养。尤其是各级干部有高度的责任心,学习新媒体,管理好新媒体,用好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引导好舆论。
在信息发布中,必须严格遵守网络底线,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秩序,提倡良好道德风尚,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等。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 ?
什么是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网民的各种意见、情感在网上表达与互动的总和。它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有较强影响力。在互联网传播形式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网上各种思潮接踵而来,观点交锋十分突出,网络舆情日趋活跃。
网络舆情对社会各方面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政府、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如何把控好网络舆情,关系到稳定、发展的大局,对此应予充分准备。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和多元化。
做好网络舆情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一些单位的重视程度和学习还不够。对于网络舆情的巨大威力和影响,有的机构目前仍没有清醒认知。一些领导认为舆情工作与企业日常经营和政府日常管理工作相比微不足道,不会产生重要影响;有的领导对网民群体存有偏见,认为每天在网上发表言论的网民是发牢骚,是对政府不满,是别有用心,其言论不值得研究;还有一部分领导缺乏互联网知识,不重视学习新知识,以致在面对网络舆情及发生危机时心中无数、手足无措。为此,努力学习互联网和新媒体知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展和演变规律,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反馈的社情民意,进而提升社会治理和企事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各级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必修课。
其次,要打破固守传统媒体宣传方式,高度重视网络舆论阵地。熟练运用新媒体网络技巧,做好动态反应。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突发事件应对时,既采取在传统媒体发通稿,或在纸媒与网络媒体同时发布,又能把握对其它多种新型舆论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直播)的运用。
第三,妥善处置应对舆情,措施有效。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的一言一行被无限放大,相关部门在面对问题时如不能正视舆论和群众关切的问题,必然会导致民众的不信任感加剧,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地位逐渐被蚕食。
为此,处理舆论不采取简单、粗暴、一笑了之的态度,而要快速、认真,措施到位,把解决问题第一位。一把手要重视,指挥得当。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口径和步调。把握大局,协调有序,引导好舆论,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好的举措对危机事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产生二次危机。
第四,强化内部培训教育,提升全员媒介素养。应当在权威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指导下,在大数据分析、舆情监测、危机管理和舆情人才等方面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培养一批专业舆情分析人员,增长理论积淀和实战经验,为本单位做好全方位、高品质的数据和舆情服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网络舆情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速,网民参与讨论的规模也日臻扩大,这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总体容量越来越大。应当通过人机结合,进行舆情数据的挖掘、抓取、聚类、分析,进行科学、高效、精准的预警,做好舆情研判,从而为决策提供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