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之前,元旦、新年、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称谓都是指春节,也就是正月初一。在中国古代,元旦并非是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公历的一月一日。曾反反复复的多次改变,夏代元旦在正月初一,商代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沿用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了区别农历与西历,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的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后来国民政府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人们接受,形成了元旦、春节并存的模式。
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的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至此,元旦节为新历1月1日、春节为正月初一也就正式盖棺定论了。
对于新年,原来也是指农历元旦节。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而自从我国采用公历后,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以及城市,上班作息时间都以公历为准,而逐渐又把元旦节称为新年,故而现在人们说新年基本都是指元旦节,而与春节无关了。
除夕,其实与春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人们更注重除夕。在很多地方,人们非常重视年三十的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餐饭,往往为了这一餐饭,都是举全家之力来做的,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潜意识,这一餐饭代表着这一年的成就,要尽力而为。而为了吃上这一餐饭,许多在外地的人,往往会辛辛苦苦的赶几天的路,就是要赶上年夜饭,而可能第二天一早就回去了。为了及时回家赶上过年,才成就了我国轰轰烈烈的春运奇观和可歌可泣的抢票回家事迹。
除夕、春节和过年是有区别的。除夕特指年三十,这个历来都不会混淆。春节主要是指大年初一,当然,在当下人们的意识中,春节也包含了除夕乃至春节长假期间。过年,也可以说是特指除夕这天,但却非常的宽泛,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节开始要到元宵节才算过年结束,可以说过年包括了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
由于除夕与春节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也无法分开,因为除夕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要过了零点才睡觉,除夕与春节首尾相接。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趁着春节好好放松,马上又要开始拼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