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酷酷的“天神”航天员是几乎所有人从年少就坚持的梦想。然而,在近视遍地的今天,相信不少人已深感“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飞行员招募都已经有极高的裸眼视力要求了,培养比飞行员还要严格许多的航天员一定会更难吧?
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不过,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能让你不会放弃、重燃“飞天”的希望。
为什么航天员对视力
要求这么高?
航天员的一大工作职责是驾驶载人飞船,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驾照”,它对航天员的要求极高。
一方面,太空不同于日常生活环境,有微重力、真空、强辐射等现象,航天员需要系统学习轨道动力学、空间环境、航天医学等航天知识。
飞船的设计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载具,甚至有很多极其“反常”的操作。例如,在地面上赶上一辆车要加速,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可能要减速(取决于轨道高度关系),没有拐弯、刹车、坡起,更没有停车、倒车的概念。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必须过硬,眼睛也要能够驾驭住这运行速度7800米/秒的飞船,真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国的航天员培养中必须进行荒野求生训练(图源:我们的太空)
另一方面,载人航天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情,既要坐着“轰隆隆”的火箭一路进入太空,又要全程“电闪雷鸣”冲击大气返回地球,多个环节都面临巨大风险。例如,返回时有一定可能性降落于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员有足够强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队伍前往救援。如果这个时刻,航天员来一句“哎?我眼镜跑哪里去了?”,是不是感觉画面很惊悚?
太空生活也并不简单。在失重环境下,人的体液会重新分布,尤其是头部会明显“肿胀”起来。大家经常感觉到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变胖了,就是这个原因。相应地,眼睛附近的体液也会增加,眼压变化对视力的影响肯定是有的。
矫正视力能不能行?
从理论上讲,人的眼睛、甚至整个人的身体,无论它好到什么地步,都是远远不够航天事业直接使用的,它们根本无法直接面对真空、低温、微重力、强辐射的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载人飞船来运载人体,一旦进入太空,航天员还需要进入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舱外服,它们是人脆弱身体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见过舱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头盔,主要就是服务于航天员的眼睛。即便是在舱内模拟的地球大气环境,在进行一些太空科学实验时,航天员也需要佩戴一些特制的眼镜。
NASA的著名航天员Peggy Whitson在国际空间站时就时常戴着眼镜,她身边执行出舱作业的航天员本质上也“戴着眼镜”(图源:NASA)
航天员的培养要花费惊人的代价,自己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还要积累若干年才有进入太空的机会。但生而为人,还是无法避免衰老的进程,人的眼睛总会不可逆地逐渐变成老花眼,或者出现散光或眼疾。如果简单因为眼睛问题就让一个航天员停止了宝贵的工作生涯,未免是国家资源和个人情怀的巨大浪费。因此,时常能看到年纪偏大老航天员戴着眼镜工作,这并不算奇怪。
所以,一个能实现完全工作状态的航天员,在特定工作场景下他的眼睛本来就是头盔和眼镜“矫正”过的;而他的眼睛自然衰老或出现问题时,也是可以通过眼镜矫正来维持他的工作状态。“不允许矫正”,并非铁板不通的死要求。
航天发展降低了对航天员
身体要求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近70年,诸多航天技术已演化多年。关于航天员生命保障的技术属于研发的重中之重,发展地非常成熟,近些年已几乎不出现威胁航天员身体健康、乃至人身安全的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的服役年龄在逐渐延长,服役时的身体状态要求在降低,招募新航天员的标准也在逐渐降低。虽然近视依然是一条严格的规定,但它的重要性未来可能逐渐降低。
载人航天技术在经过充分验证后,已经在逐步聚焦于研发它的终极目标:利用太空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而开展研究,只能通过航天员在太空中操作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早期为实现从0到1而招募的航天员,往往并非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在开展太空实验时会有一定局限性。
未来随着在轨人员的逐渐增多,对医疗专家的需求也会增强。载人航天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一定会开始招募“载荷专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等方面。对他们的身体要求,肯定要低于专业负责驾驶飞船的航天员。
我国自第三批航天员起,已经开始招募“载荷专家”,以满足以天宫空间站为典型平台的科研需求。随着未来我国载人航天的足迹将踏上月球,行星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都有可能踏上各载人飞船。
这些专家往往经过了深厚积累,他们的脑袋才是最重要的所在。相应地,对于他们眼睛的需求,会越来越弱。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矫正视力达标,就是一个新的航天员门槛。
所以戴眼镜的朋友们,可以继续拓展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争取有朝一日以“载荷专家”身份进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