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8日,面对印度三番五次的挑衅,毛主席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对印策略。
当时,毛主席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开展对印自卫反击战;但他同时也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所以他的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于是,他就找到了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直截了当地问他:“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印度的真实实力如何?它为何要屡次侵犯我国边境?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我国为何要屡次退让?对印自卫反击战又是怎么发生的,最后战争结果如何?
炮制“麦线”占领土
原本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也是印度历代王朝所承认的基本事实。
但到了19世纪末,印度也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无情侵略,并直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占领印度后,为了长久地统治这颗“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就提出了所谓的 “三个缓冲区”计划,而中国西藏就是其中的一个“缓冲区”。
为此,英国先是在1888年,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
袁世凯
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无力抵抗,但还是颇有气节地在中印边界上树起了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
随后,英国殖民者又在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逼迫清朝的驻藏大臣签订了所谓的《印藏条约》。
清庭获知条约内容后,就立即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抗议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了解决西藏问题,就主动提出要与英国政府谈判。
英国同意袁世凯的提议后,中英双方及西藏地方代表就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了所谓的 “西姆拉会议”。
但在会上,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却突然拿出了一张地图,随意画了一条线,就我国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了印度。
然后又把这张地图作为附件,附在了谈判条约里,逼着中国代表签字。
北洋政府即使再软弱无能,也不会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就让中国代表当场拒绝了麦克马洪的无理要求。
麦克马洪无奈之下,只能让中国西藏的地方代表签了字。但地方毕竟不能代表中央,所以“麦克马洪线”首先在国际法上就是非法无效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手炮制“麦克马洪线”的英国也不敢公开承认它的合法存在。
即便是尼赫鲁本人,他在他1946年出版的大作《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也同样承认,印度的边界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
但到1947年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却突然翻脸不认账。
他不但要求中国按照“麦克马洪线”划分中印边界,甚至还变本加厉,把原本仅存在于中印度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延伸到了西段。
他这一行为,也直接为此后的中印之战买下了隐患。
为创和平屡忍让,狂妄自大不领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多次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协商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
但尼赫鲁却认为,中印边界早已根据“麦克马洪线”划定,两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边界问题”。
两国即使要谈,也应在中国政府首先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谈判。
中国政府自然不会接受这一无理要求,所以两国的边界谈判也一直没有进展。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却背着中国,单方面对他们所认为的“中印边界”展开了所谓的实地勘查。
并且在还勘查的过程中,不断地向我国一侧进行推进,修建了众多碉堡和哨所。面对印度的无理挑衅,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和印度的斗争,是复杂的国际问题,不仅仅是印度问题,美、苏等都在支持印度,他们想利用我们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我们不上他们的圈套。”
所以,一向刚强的毛主席就选择了暂时忍让。
早在1954年10月份,他就向尼赫鲁表示,朋友之间吵架同中美间的吵架,在性质上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他希望印度珍惜两国的友好关系,不要再无理取闹,滋生事端。
但尼赫鲁却始终沉浸在一种“东方大国”的虚妄幻想中,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印度要强于中国。
意外之言就是中国不敢拿印度怎么样,所以他还要继续挑衅。他的理论依据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更”。
首先是印度的综合国力“更强大”。因为中国自近代以来战乱不断,建国之后又倾尽国力去组织抗美援朝,所以就一直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来全力发展经济。
而印度却拥有英国殖民者留下来来的完整工业体系,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两相比较,印度的综合国力肯定是强于中国。
其次是印度的“地缘优势更突出”。因为中印边界的中国一侧,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导致经济相对落后。
所以,中国要驻军作战的话,就必须要克服众多环境上,和经济上的困难。而中印边境的印度一侧,却气侯湿润,地势平缓,更适合大规模的增兵驻军。
再次是印度的“国际环境更优越”。因为印度当时不仅在第三世界拥有较高的声望,而且还得到了美国和苏联共同援助和支持,而中国则是到了美国的遏制。
最后是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更强”。因为印度军队曾是英国殖民地军队的主力。并且还在二战时期战胜过德、意、日等军事强国的部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而我国驻守西藏的边防军不管在人数上还是实力上要弱于印军。正是在这四个“更”的作用下,尼赫鲁对中印边界问题有了“谜”一般的自信。
1959年,尼赫鲁又先后从美国和苏联拉来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所以他就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了。
退避三舍仍挑衅,忍无可忍做反击
从1959年开始,印度政府就开始推行所谓的 “前进政策”,在同时在中印边界的东中西段越过了界线,并在在我国境内修建了大量哨所和据点。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释放了满满的诚意和善意。
为了避免与印度发生直接冲突,毛主席特别命令部队,暂时采取“隔离政策”,双方都往后退 20 公里。若是印方还不愿意,那我方就先单方面后撤。
为了进一步表明诚意,1960年1月,毛主席又命令我军在实际控制线内要严格执行包括不开枪、不巡逻在内的“七不”政策。
对前来挑衅的印军,也要先礼后兵,先制服再礼送。
面对我方的这些举动,印度方面也实在挑不了刺了,所以也确实消停了一段时间。
但到了1961年底,肯尼迪邀请尼赫鲁访问了一趟美国。
在美期间,肯尼迪挑唆尼赫鲁,要他在南亚地区切实负起遏制中国的责任。并承诺说,如果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美国将会全力援助印度。
从美国回来之后,尼赫鲁变得信心大振,当年年底就制定了所谓的 “里窝那计划”,叫嚣要“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印度的领土。”
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1962 年 7 月,印度军队悍然入侵了新疆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并设立了新的军事据点。
毛主席听说情况后,还是叮嘱说:“印度在我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目前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
为了进一步避免冲突,毛主席又提出了“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的十六字方针。
并要求我军一定要坚守自卫立场,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打第一枪”。
但印度方面仍不知收敛,又在10 月12日对我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叫嚣要把中国人从“东北边境特区”赶出去。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生气地说: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既然印度方面非打不可,那我们只好奉陪到底了。”
随后,毛主席提到了反击的原因:“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只有反击一下……才有希望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最后,毛主席强调说:
“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只是为了告诉尼赫鲁,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纠纷是行不通的。”
但毛主席也清楚,印度还是有些实力的,我军到底能不能打赢,他心里也没底。
所以,他就立即派人把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找了过来。
张国华从15岁开始就上了井冈山,跟着毛主席闹革命。之后他就从司号员做起,一路做到了十八军军长。
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时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我军少有的军政兼优的干才。
1950年1月,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带领十八军从成都进军西藏。
解放西藏后,他又带领广大军政干部,帮助地群众发展宗教、恢复生产、修桥补路、兴办教育,受到了西藏人民的一致爱戴,因此而获得了“佛光将军”的美誉。
由于西藏条件艰苦,因此在进藏之初,毛主席就亲自向他许诺,驻军“三年一换”。
但由于印度方面的不断挑衅,边界事务离不开他,所以他驻守了西藏十二年,也没有被换防。
但他深知这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所以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由于张国华和印度军队经常接触,对他们的作战实力有着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所以毛主席才想听听他的意见。
听到毛主席的召唤后,本来就已经在北京待命的张国华急忙赶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据说印军还有些战斗力,我们到底能不能打赢?”
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不放心,就追问他说:“信心何在?”
张国华一条一条地分析说:
“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而我们却刚刚经历过平叛。
他们从来没有上过高山,而我们却长年驻守在高山……”
毛主席听他这么说,才语重心长地说:
“中印两国开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用说,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在他们一边, 蒋介石也可能搞点小动作,我们是有点孤立了。”
随后他又话锋一转,信念坚定地说道:
“但是我们不怕,只要前线打得好,我们就会处于主动地位。 我还是那句话,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出中国人的威风,起码要保证中印边境 30 年的和平! ”
连战连胜挫锐气,主动撤军展风采
政治局会议之后,张国华在当天就返回了拉萨,紧急召开了军区常委扩大会议,第一时间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并给大家鼓劲说:
“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由于我军在西藏地区的部队数量有限,要与数量众多的印军作战,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稳妥起见,中央军委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把战争的目标设定成了“全歼印军的一个营”。
张国华得知情况后却坚持认为,歼灭一个营实现不了战略目的,至少要吃掉印军的一个旅才能让印度方面长教训。
两个意见都传到毛主席那里后,毛主席非常洒脱地说:“张国华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于是,中央军委就放手让张国华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排兵布阵。
一切准备就绪后,10月20日那天,张国华一声令下,我军就迅速对位于克节朗河谷的印军第七旅阵地发起了进攻,印军赶紧组织了防御。
但就在印军负隅顽抗之时,张国华却悄悄地派出了一支突袭部队,奔袭 100 多公里,绕到了印军后方,一举端掉了印军第七旅的指挥部。
失去统一指挥的印军立即就变成了无头苍蝇,没用上半天时间,就基本被我军全歼。
战况传到张国华那里后,张国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连连说道:“我当了33 年的兵,如此轻易地取得的胜利,这还是第一回!”
随后我军又乘胜推进,没有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轻松越过了麦克马洪线,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就收复了一直被印度侵占的藏南重镇达旺。
我军虽然取得了战斗的阶段性胜利,但为了缓和局势,毛主席还是命令张国华暂时休兵,同时又主动向印度提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点建议。
但尼赫鲁却认为,“区区”一个旅的损失不值一提,自己手里的王牌还没有真正亮出来。
为了让尼赫鲁真正“长记性”,毛主席又毅然决定开展第二阶段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张国华接到命令后,结合敌我两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作战方案,又重挫印度的王牌军队第四师,尼赫鲁这才彻底没有了脾气。
通过两个阶段近一个月的战斗,我军最终以伤亡2400人的较小代价,先后击溃了印军的六个王牌旅。
总计歼灭入侵印军 8900 余人,缴获众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同时还拔除了印度设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所有据点。
但令世界各国感到意外的是,我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打到传统分界线后就主动地撤了军。甚至还把在战斗中缴获印军物资,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印度。
当时国内的很多人对此也不是很理解,但事后回看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整个过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正如毛主席所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也可以说是一场政治军事仗。
印度屡次挑起边界冲突,既有自己的殖民主义思想作祟,也有美苏反华势力的挑唆。
所以反击印度就是反击美苏反华势力,通过对印一战,我国警告了印度及美苏反华势力,不要再在我国的边界地区搞小动作,从而进一步展示了国威和军威。
随后我们又通过主动撤军,不但彻底揭穿了尼赫鲁“中国侵略”论的谎言,也树立了我国“负责任、讲诚信、爱和平”的大国形象,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主动。
当年毛主席的设想的是,通过这一仗,起码要保证中印边境 30 年的和平。如今都已过去了60年,这一仗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也要时刻铭记,是毛主席以及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付出心血的所有革命先辈,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我们当今的幸福生活。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