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说起这句话,大概率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事情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容忍的呢?那意思就是绝不能容忍。
通俗来说就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准备掀桌子干架的宣言。
但其实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这样的。
春秋末期,鲁国有三个权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人皆为鲁国大夫,也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当时被称为“鲁国三桓”。
这三家把持了朝政,瓜分国家大权,权势滔天,连鲁国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
尤其是季孙氏中的季平子,不但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为天子。
其中,孔子说的这个“季氏”就是当时鲁国的正卿季平子。
有一次,季平子在家办了个宴会,那时贵族的宴会,是必须有歌舞助兴的。
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人数是由明确规定的:
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
诸侯则用六佾,共四十八人;
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
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
季平子当时是鲁国的正卿,按照他的官阶,属于卿大夫,只能用四佾舞。
这家伙却在自己的宴会上,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
放在现在看来,无所谓的事,你家房子大,接着奏乐接着舞,你高兴就好!
但在当时,这可就是僭越,是逾制,是超越本分了。
所以,听说这件事后,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对此,很多人解释说,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掀桌子骂道,季平子做出如此僭越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那意思是季平子欣赏了这一场六十四人的乐舞,是不可忍受的。
但是,不可忍受,又能做什么呢?
不过,这样看来,孔老夫子就成了个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无能老头了。
所以,结合上下文来看,“忍“不能解释为”“容忍”,“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不能理解为是孔子自己不能容忍。
我们认为“忍”应解释为“忍心”,“是可忍,孰不可忍”应该是孔子认为季平子都能忍心做出如此违反礼制的事情,那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说季平子这个人太狠了,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言外之意就是说季平子野心很大,有可能会发动叛乱夺权。
果不其然,后来季平子联合孟孙氏、叔孙氏一起攻打鲁昭公的军队,鲁昭公由于兵少将寡,兵败后逃亡到了齐国,后来又流亡到了晋国。而赶走了鲁昭公后,季平子就摄行君位,俨然成为鲁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