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无法无天,可一到外面就变得胆小怕事,忍气吞声?如果你家娃也有这样的表现,那家长需要注意了,这往往是因为孩子在2-5岁时,心智模式初步形成阶段受到了错误的归因教育。
什么叫做归因?顾名思义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如何通过理性的分析拆解找到原因所在,并且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这里举两个案例大家就明白了。3岁的林林在茶几边上玩,不小心用手推倒了茶几上的茶杯,茶杯滚落到地上摔碎了,这个时候……
奶奶的做法:
林林的奶奶马上跑过来哄孩子:“哎呀,吓死我们宝宝了,没事吧?这个地真不好,奶奶帮你打它。”顺便又把妈妈说了一顿:“早上就让你把茶杯拿走,你不听,这下出事了吧,万一碎片划伤了宝宝怎么办?”
外婆的做法:
林林的外婆立马跑过来抱起孩子,一边打了下林林的屁股,一边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一不盯着你就惹祸,你知道这个茶杯多贵吗?真是让人不省心!”
乍看起来,好像奶奶更疼孙子,而外婆却给孩子贴上了淘气的标签。上述案例中,外婆的做法虽然也有欠缺,但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奶奶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
奶奶错误的将孩子的过错归因为外界,并且迁怒于其他主体,地面和妈妈。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养成错误的归因人格,每次犯错他不会首先客观的分析原因,或者从自身找到改进的方法,而是马上把原因推卸到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上,特别容易迁怒第三者。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容易有很强的嫉妒心,也会因为得罪人而没有朋友;在职场上会因为无法从事情的本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在婚姻中会因为矫情没有责任感使感情出现破裂。
外婆的做法虽然批评的对,但是孩子只会哭得更大声,因为他没有从中学到东西,孩子只会觉得那个杯子比自己更重要。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对事不对人。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打碎杯子这件事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结果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家长可以借此告诉孩子为什么瓷杯子掉地上会碎,家里还有哪些东西属于易碎品,这些材质和纸杯、塑料杯的区别在哪,什么东西今后要小心拿放。相信通过这样一番讲解,孩子自然能牢牢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不会继续哭闹,而是会饶有兴趣的听讲。
能正确归因的孩子在顺境中会有更多自信,在逆境中也能有更强的抗压力和乐观的心态,这种能力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