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10》(以下简称《速10》)官宣内地定档,将于5月17日上映,比北美提前了两天。
此前,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先于北美上映已成习惯:2019年,《X战警:黑凤凰》提前北美1天;《复联4》提前北美2天;《蜘蛛侠:英雄远征》提前北美4天;真人版《狮子王》提前北美7天。
但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叠加影响,国内上映的进口电影数量减少,市场和口碑也屡屡遇冷,多部进口影片中国票房与全球市场票房“倒挂”。
直至此次《速10》回归。
过去三年票房不佳,可以说是疫情所限。随着正常秩序恢复,好莱坞电影,还能否在内地市场大杀四方?
《速9》口碑吃瘪,《速10》为何还敢提前上映?
好莱坞系列片一度在内地很是卖座。
系列电影更易掌控的成本、成熟的IP内容以及稳定的观影群体,都是成就高票房的关键因素。
影迷对这部已经走到第10部的电影有着充分的包容,它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好莱坞老牌IP之一,《速1》2001年上映时,这部影片仅仅是一部投资成本3800万美元的B级片,以街头赛车手横冲直撞的火爆场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斩获了2.0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从《速4》开始,电影有意弱化地下赛车文化,转向动作大片。更快的速度,更直接的感官刺激效果明显,《速4》口碑、票房双丰收,该系列首次被引入中国内地。
有媒体统计,内地电影票房TOP50里,好莱坞大片共有17部,而2019年上映且上榜的《复联4》《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蜘蛛侠:英雄远征》这三部,都是大IP系列的重复消费,足见疫情前,好莱坞老牌IP在内地影迷心目中的地位。
有前面好几部攒下的人气,在经历最强春节档之后的不温不火,业内对《速10》的上映抱有期待。
尽管2021年,《速9》在内地上映时,票房和口碑已经遭遇冰火两重天。
在《速9》里,主角已经进化成能上天入地的“超级英雄”,讲亲情和友情的故事内核也变成了“为了拯救世界冲上外太空”的假大空叙事。
但骂归骂,《速9》还是票房收割机,13.92亿的中国票房虽然没打过第七部和第八部,依然能在整个系列中雄踞第三。
这也是《速度与激情》系列敢于在疫情后抢滩登陆内地市场的底气。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在内地市场票房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从市场体量上说,中国内地仍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票仓,是无法忽视也不能忽视的市场。去年底,进口片《阿凡达:水之道》率先上映试水,就在内地市场拿走16.97亿人民币的票房,内地市场的可观利益由此可见。
《阿凡达:水之道》剧照
一部影片在中国市场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它的全球票房高低。停滞的三年后,好莱坞大片仍然需要好好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谋篇布局。
投石问路的好莱坞
纵览今年大盘,除了春节档的几部影片之外,市场表现比较突出的唯《保你平安》《铃芽之旅》两部而已。
得益于导演新海诚在国内的高认知度以及良好的映前宣发工作,《铃芽之旅》票房走势迅猛,创造了中国影史日本动画电影票房新高。
上映25天,票房破6亿,大鹏的《保你平安》则凭借好口碑推动票房持续高涨,扎扎实实走出了长线效应。
但其余上映新片诸如《忠犬八公》《了不起的夜晚》,多是小、中体量项目,映前热度普遍不高,上映后也没什么声量。
尽管今年春节档超预期,但市场还未彻底复苏,一切都还存在变数。
这就不难理解,三年后不那么香的好莱坞大片,为何还要好好做做内地市场的功课。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跟去菜市场摆摊一个道理,谁来得早,谁就有可能收获第一批客人。一个正在慢慢恢复激情的市场,当然需要用速度去占领!
不可否认,漫长疫情多少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和观影偏好。老IP也难免忐忑——老客来不来?新客何处来?因此,好莱坞大片恢复提前上映的套路,无疑是对内地市场的重新攻略,想和已经积累了近20年的老观众,再套套近乎、聊聊感情。
搏一搏,万一这次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突袭成功了呢?
前路漫漫
好莱坞咋就在内地混成了现在不尴不尬的模样呢?
曾经,惧怕好莱坞大片,是大多数国产电影的通病。许多中小投资规模的国产片如果钟意一个档期,必须要先看看这个档期内有没有好莱坞电影,才敢定档。
2012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空降”定档8月27日后,原本要在八月“酣战”的《伤心童话》等六七部国产片见势不妙,主动推迟到9月上映,避其锋芒。
风水轮流转,如今的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市场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4月5日在中美同步上映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就在两个市场表现截然不同。在北美,这部影片打破了影史动画电影首周末开画最高票房纪录,Deadline预估最终全球票房可能突破10亿美元。
在国内市场,这部影片上映首日拿下3237.79万票房,不及上映第13天的《铃芽之旅》以及上映第6天的《忠犬八公》。
习惯于堆砌视效的好莱坞大片,如今很难再靠技术突破中国观众的想象力边界,而剧情持续敷衍,却让观众越来越腻烦。
长项不够长,短板更明显,这让好莱坞重返中国内地市场的“淘金”之路,阻碍重重。
因此,提前两天上映,效果恐怕并不会达到预期。这一营销策略,看似诚意满满,但套路感过重,今天的中国影迷,已经没有那么重的“大片滤镜”,他们更愿意为好故事、好作品买单。
挖掘和培养更大的市场,也要摒弃虚浮的营销套路,回归作品本身了。对好莱坞电影如此,对所有电影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