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我国就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短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到距今二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则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