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靳昊陈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5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介绍了有关情况。他表示:“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保障。”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丛亮用“三个更强”给出了答案。
生产保障能力更强。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基础将更加坚实。
供应保障能力更强。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达15天以上;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加上农户手中存粮,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保障更加有力。
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更强。各类企业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政策性粮食投放精准有序,较好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和工作机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和保障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重要。”丛亮指出,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介绍,在粮食收购环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收获粮食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了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到2%以内。
“用科技的手段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招。”黄炜表示,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仓储正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通过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和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
针对粮食过度加工情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动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标准化建设,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不让被污染的粮食上餐桌
镉超标大米、真菌超标小麦,近年来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我国粮食质量整体情况是良好的,请大家放心。”黄炜透露,自2006年开始,政府每年组织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的风险监测。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绝不容许被污染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一是监测关口前移。在收购环节开展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监测,每年采集全样品数超过7万份,及时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状况,提前主动掌握被污染粮食的粮情。
二是严格质量检验。全面提升1500余个分布在全国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化验检验室的功能,累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为把好粮食入库关、出库关创造较好条件。
三是坚决分类处置。在收购环节,发现受污染粮食后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全程监管。在储存环节,按照使用用途开展储粮质量抽检,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情况,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绝不允许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四是加强党政责任落实。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就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部委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建立系统监管体系,将相关工作纳入党政同责考核,有问题一票否决。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不久前,多起粮食购销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受到通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表示,2021年4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施行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今年又组织开展“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推动粮食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卢景波介绍,在强化粮食流通全链条监管方面,严厉打击“打白条”“转圈粮”“出库难”等行为,采取跨省交叉执法检查、视频抽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年度库存检查,牢牢守住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底线。创新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加大12325热线宣传力度,畅通涉粮问题线索举报渠道,综合运用“飞行检查”“季度巡查”“交叉检查”和信息化监管等多种手段,提升监管效率效能。
同时,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建立涉粮问题线索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线索处置效率。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将各地粮食和储备部门行政处罚情况纳入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决纠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2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