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0级特大地震重创汶川。锦绣崩塌,家园不再。从此,这座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小县城被深深铭刻进国人的记忆里。
在5·12大地震中,汶川县属极重灾区,满目废墟。但它浴火重生,凭借着“汶川精神”再现人间锦绣。在5·12大地震15周年之际,南都新知用数据带你回望汶川的新生。
地震曾致经济数据断崖式下降
汶川县是四川省阿坝州南大门,岷江纵贯全境,因岷江(古称汶水)而得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中聚居区之一,民族风情浓郁;这里有着植物活化石珙桐、动物活化石熊猫,景色秀丽奇绝;这里文化底蕴也非常浓厚,是大禹的故乡,有着2200多年的郡县史。
珙桐是珍稀植物,有着植物“大熊猫”“活化石”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十万亩野生珙桐。新华社资料图
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在户外玩耍。IC供图
2008年,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破坏,汶川县绝大部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呈现“断崖式”下降。
地区生产总值(GDP)仅16.2亿元,比2007年下降5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下降5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2007年下降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比2007年下降40.6%;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比2007年下降86.5%和78.1%。
灾后重建,举国动员
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于当年6月18日正式颁布执行,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
根据这个方案,东部和中部19个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
“一对一”支援并不仅仅意味着给一笔资金,建一批活动板房,而是要想方设法让灾区重建能纳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轨道中,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链上的一个节点。
“一对一”也并非随意分配,无论是支援方还是受援方,都是经过精心、细致的选择和搭配。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受灾损失惨重的县市,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的省市对口支援受灾相对轻一些的县市,这样既可以使受灾地区尽快得到较好的恢复,也不至于使各地的恢复出现较大的差距。
广东对口援建,投入资金87亿
汶川作为地震震中所在地,其恢复重建的难度也是数一数二。这一重任被压在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的身上。而且,在19个省市中,广东是全国唯一对口支援2个省的省份(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辖内的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具体到广东省内,13个市又按照“一市帮扶一乡镇”的规划,承担起了威州、映秀、漩口、石磨等汶川13个镇的重建任务。
“广东速度”也在支援汶川恢复重建中展现。到2020年10月,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战,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提前完成。广东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资金共112亿元。其中,前期救援物资、板房建设25亿元,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资金87亿元。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如此评价:“广东援建进展快、质量好,创造了科学援建的广东模式,打造了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
2022年5月12日拍摄的汶川县映秀镇一角。新华社发
如今,在汶川,由广东江门市援建的汶川一中,按照全世界最高等级的地震设防——九度设防标准建设,可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还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而由广东东莞市援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也已经成为映秀镇的一大著名景点。广东佛山援建的水磨镇,更是从震前污染严重的面貌变成了国家5A级风景区,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
除此之外,威州镇的广州亭、三江镇的惠州公园等地点也都透露着广东元素,讲述着广东援建故事。
GDP从骤降到如今增4倍多
汶川灾后重建的“答卷”震撼了世界,这十余年的发展更是印证了涅槃重生这一词。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
灾后重建项目1724个,总投资232.18亿元,2009—2011年投资高峰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47亿元,相当于解放以来累计投资的1.8倍。
2022年,汶川县实现GDP 85.41亿元,是2008年的5倍多;人均GDP达到102909元,高于全州、全省、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是2008年的近6倍;实现旅游收入51.49亿元,是2008年的100倍。
在四川省,汶川近6年5次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
在全国,“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汶川获得的国字号招牌也不少。
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背后是了不起的汶川精神,就像当地的三大特产——珙桐、熊猫和樱桃:珙桐种子能长眠地下万年不腐,是为坚毅;珙桐花犹如白鸽展翅,是为飞翔;熊猫顺应自然、憨态可掬,是为洒脱;樱桃水润鲜红,一簇簇,是为活力与团结。
整合:刘兰兰
美编: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