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NO.1 吃粽子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作为祭祀神灵的祭品出现,金朝时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了让投江的屈原免受鱼虾的侵蚀,民众纷纷向江中投入米粮,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棕子。
| 端 午 习 俗 |
NO.2 赛龙舟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源起传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代赛龙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 端 午 习 俗 |
NO.3 擦雄黄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端午这天还有给大人小孩的耳孔、鼻孔擦上雄黄油的习俗,一是雄黄味刺激醒神,使人轻松;二是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擦上后驱虫杀菌。
| 端 午 习 俗 |
NO.4 系彩绳
端午节前,人们会用五彩线合拧成花绳,还有一些人用中药配制好的香料和花绳一起揉搓,使五彩绳上留有香味。到了端午这天,将五彩绳戴在手腕、脖子和脚腕,有驱毒驱虫的作用,也有小孩戴花绳会招来吉祥的说法。
| 端 午 习 俗 |
NO.5 佩香囊
我国许多城市端午都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既有辟邪驱瘟之意,也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香囊内有朱砂、雄黄、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等,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香囊闻起来清香四溢,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 端 午 习 俗 |
NO.6 悬艾蒿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素有端午悬挂艾蒿的习俗,将庭院洒扫一番,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在山西解州,男女还会佩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悬艾蒿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可减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