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乐园烟花下进行核酸检测的视频连日来在网上热传,一边是紧张忙碌的应急处置,一边烟花照常绽放,特殊的画面令人动容。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市民对城市安全的信心由何而来?如何理性看待城市公共安全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晓亮。
11月3日上午,上海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小镇恢复运营。孟雨涵 摄
上观新闻:城市公共安全为何成为一个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话题?
刘晓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超过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作为朝夕所处的家园,城市公共安全与每个市民的生活以及工作息息相关。2015年12月20日,时隔了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何让城市家园更安全已成为越来越多行业领域共同聚焦的话题。
上观新闻:城市公共安全,关涉到哪些方面?
刘晓亮:城市公共安全应该说关涉到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凡涉及人的领域,包括吃、穿、住、用、行、娱等,都蕴含着公共安全问题。能够实际触摸到的,大到道路交通,小到一包盐或一瓶水,都曾在城市里掀起过波澜。我们从全球城市中亦可找到许多典型案例。
同时,公共安全问题具有衍生性,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一个环节的微小出错,就可能在城市运行的另一端导致严重的安全事件。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我们已进入风险社会,这更加意味着在城市这个高度复杂的运行体系中,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上观新闻:说到风险,往往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对一座城市而言,如何把不确定的风险转化为可预防的风险?
刘晓亮:城市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有两类,一是已知风险,包括各领域运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各类自然致灾因素;二是未知风险,比如新冠疫情突然而至。
面对防不胜防的各种单一或叠加风险,除了对已知重大风险开展专项研究及防控,更重要的还是提升城市基础抗风险能力,以应对那些常规风险,同时提升面对未知风险的承受和回应能力。基础抗风险能力不仅要关注传统的“一案三制”建设,还应强化基层社区和每个家庭的危机意识,提升应急能力,重视基础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科技防灾水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更精准的风险防控体系。
上观新闻: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在近年有哪些发展?观念有哪些更新?
刘晓亮: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构建并完善了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由“应急办”作为运转枢纽协调多部门应急,到应急管理部和卫健委成立后的专业部门明确分管,应急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实体化、常态化。理念上从重应急逐渐转为预防与应急并重,管理关卡不断前移,源头防控工作持续压实。同时,工作重心下移,重视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领导责任意识,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相结合;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全民危机意识的提升;关注科技力量运用,应急管理数字化能力显著增强,部门间的壁垒被持续打通,应急联防联控机制日益成熟。
上观新闻:“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这类“基层组织”,也是对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种积极实践。
刘晓亮:共建共治共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社会治理经验,对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是北京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过程中打造的“鲜活”名片。严格而言,他们并不是稳定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群防群治力量的代名词,被有意识地形象化、具象化。对城市安全建设而言,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增强社会宣传影响力,感召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也提高了社会威慑力,违法犯罪案件能有效得到遏制,同时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早发现能力也显著提升。
上海也打造过“刑警803”这样的公安名片。当前,上海正在强化城市安全管理的科技力量建设,推进“一网通办”改革,落实“一网统管”,快速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上海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依靠城市运行大数据,精准把握并及时预警各类安全风险问题,实现了政府部门数据打通,城市基层末梢信息一网收集,提升了智慧城市智慧安全管理的能力,凸显了上海科技保障安全的特色。与此同时,“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也在上海城市安全管理中得到深刻贯彻,世博会、进博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展会的举办,离不开每一位上海市民对城市安全建设的参与。
上观新闻: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是不是相对更高?上海市民对城市安全的信心,从何而来?
刘晓亮:城市规模越大,脆弱性就越高。上海有近2500万人口,位居全球前列,这座城市每日24小时不停歇地高速运转。庞大复杂的城市运行体系,加上外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致使公共安全风险复杂多元。
长期以来,上海持续保持国内安全城市的领先水平,这份成绩一方面源于政府强大的治理能力,在基础安全改造、安全科技投入、风险预防管控等重要方面,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地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上海依托基层和社会力量,创建了一个个市级、国家级以及国际安全社区。目前,上海将城市安全发展与综合减灾双重理念相融合,整体化打造升级版的安全城市,《上海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已出台。正是这种一直想走在前面的精神,让上海市民对城市安全充满信心。
上观新闻:在当前多变的局势下,如何引导市民理性看待城市公共安全议题?
刘晓亮:城市公共安全议题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信息理解错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误解性的公共安全议题。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对社会误读的回应处理非常及时有效,体现了应急能力的提升。今后,牢牢把握城市公共安全议题的主方向,稳步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延伸推荐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刘晓亮 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城市风险防控实践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模式,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的基层治理。部分研究内容引入政治学的逻辑,以回应“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同时引入社会学的视角,强调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与社会现实无法割裂的联系。研究者还将重心放在体制之外的各项机制建设,着重回应如何激发动力、调动资源、整合协同,将有效的风险防控工作融入基层、融入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真正纳入城市常态治理能力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流程、机制和方法》容志 王晓楠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挑战、大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特点和任务,并结合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从流程、机制、方法等方面全景式介绍城市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操作技术,力图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体系、流程要求和价值判断,并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掌握应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快速有效处置的基础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