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资料图片
滩涂上的弹涂鱼。李东明摄
金丝猴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活动。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在南山国家公园(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拍摄的戴胜鸟。新华社发
在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活动的麋鹿。李东明摄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很多人关心:大熊猫保护力度也会降级吗?对此,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大熊猫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大熊猫保护成绩的认可,大熊猫保护级别不会降低,保护力度不会减弱,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中国人对大熊猫的爱护永远只会升级!
大熊猫,这一胖乎乎毛茸茸、似乎只能卖萌的动物,为何如此受人喜爱,并能登上“国宝”宝座呢?
数量并不是最少
大熊猫是数量最少的吗?斑鳖在世界仅剩几只;华南虎,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仅分布在中国境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未见身影;亚洲象近300头;而目前野生大熊猫有1864只,圈养大熊猫633只,数量不是最少的。
是最美丽的吗?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因为喜好、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对美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开屏的孔雀,有的喜欢威武的狮子,也有人喜欢眼镜蛇,甚至有人喜欢剧毒的蜘蛛。没有一个标准评价大熊猫是最美丽的。
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吗?大熊猫除了卖萌以外,没有利用价值。其熊胆和骨头没有药用价值,熊掌和肉没有食用价值,毛皮不能做衣服。
具有国宝要素
国宝即国家的宝物,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要成为国宝,除了经济价值外,大致应该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征:一是本国独有或大部分拥有;二是能体现本国文化特征;三是能代表本国形象;四是与本国发展息息相关。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能代表中国形象的事物众多。而大熊猫则与众不同,其憨态可掬的模样与温顺的性格以及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并以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的优势,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根据科学家对大熊猫化石的研究,大熊猫在历史上活动范围包括整个中国甚至国境线外,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如今的越南和缅甸,目前仅分布于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山区。大熊猫广阔的史前活动范围让它拥有了超越地方性特色动物的身份,具有成为国宝的条件。
体现中国文化
大熊猫不是中国历史、神话、文学关注的对象,甚至与人类的关系也很遥远,缺乏食用和经济价值,也不是某一种文化或信仰的象征和图腾,但其生活习性蕴含的意义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大熊猫不光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优雅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锋利的牙齿,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爪子和獠牙依旧锋利等特点,其身体强壮力气很大,咬合力很强,奔跑和爬树速度堪称一流,成年以后没有天敌,可以说如果想要独霸天下,几乎没有困难。而且从消化系统来看,大熊猫的消化道、消化酶和肠道微生物保持了食肉动物的特性。但从佛家来看,大熊猫放弃了食肉,选择了吃素,正好与佛家倡导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暗合。
自古以来一些有大熊猫的地方把熊猫尊为“山神”。过去猎人上山打猎,只要遇到大熊猫,认为是山神在发出警告,必须马上返回。否则,最好的结果是一无所获、徒劳无功,最坏的结果会丧命,这给大熊猫披上了神秘色彩。
从道家来看,大熊猫外形上黑色和白色所占面积几乎完全一样,两者界线分明,既对立又统一,没有一个颜色走向极端,天生巧合地体现了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内涵。大熊猫放弃食肉,不欺负其他弱小动物,选择竹子作为食物,正契合了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儒家来看,大熊猫不主动攻击其他弱小动物,与诸多物种和谐相处,不争不抢,颇有大家风范,正好符合儒家讲究的“低调,含蓄、内敛”。同时,成年的大熊猫自身强大,但在野外没有天敌,象征着带来和平。
大熊猫选择的食物——竹子,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熊猫也被冠上高雅之士的隐喻。
代言国家形象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到1869年大熊猫被西方发现后,大熊猫隐居深山的生活就被打破,一只只熊猫命丧枪下。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大熊猫的命运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大熊猫与近代中国发展共命运。
大熊猫的体形庞大,自身强大又不欺负其他弱小动物,代表了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也是我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大熊猫“既政治化又去政治化”的两面性,越来越在“熊猫外交”中展现出来——中国政府开始将大熊猫作为国礼与外国政府交流,这一体现友好的举动象征着曾一度封闭的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向外界伸出橄榄枝。
“熊猫外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活生生的动物以其可爱无害的外表消弭了政治算计的冷酷。作为中国国家的象征,大熊猫在国内和国外都让中国的形象变得更柔软、更有亲和力。也正因为如此,大熊猫的“国宝之路”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进程紧密相连,它的内涵也因此远远超越了其生物学意义。作为一种动物和一种形象,大熊猫在连接自然和国家、科学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表、悠久的生物学历史、稀少的数量、强壮的身体、不争的秉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耦合等特性,与现代中国的形象和倡导理念相符,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中国的国宝。
熊猫是如何成为国宝的
据动物奇异志《山海经》:“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这里的吃蛇还吸铁的“猛豹”,按照《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观点,就是大熊猫。这也是我国对熊猫最早的记载。
一只伪装成熊猫的生物
(黑猫是猫,熊猫是熊)
熊猫常在川西出没,川西人日夜和这种动物生活在一起,它们又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将熊猫与中国密切联系起来。
熊猫在生活方式上和四川人非常合得来
等下,好像混入了颜色相反的东西
我国也就将熊猫作为中国的专有符号向世界进行宣传。而熊猫无论是从珍惜度、造型奇异度还是受欢迎程度上看,都是能担此重任的生物。人们提及熊猫必想起中国,提及中国也多半会想起熊猫。
国宝,就这样诞生了。
仗着自己是国宝就不肯好好睡午觉了
从民国到新中国,熊猫都一直作为我国的形象大使向外赠予输出。民国时期与邦交国之间常有互赠大熊猫的行为,而被西方世界封锁的新中国,更需要大熊猫来改善自己在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而熊猫所到之地,经常引发一阵一阵的中国热,成为了传播中国形象的文化大使。
被各国人民群众强势围观而面不改色
野外条件不容乐观
和别的熊一样,熊猫也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的过渡阶段。体型大力量大的熊猫却常常以草、野果子、昆虫、竹鼠等为食,实在是有种反差萌。有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其身体中的“T1R1”的基因失活了,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
喝奶倒是一把手
“不知肉味”已经足够可怜了,更让人同情的是它们非常艰苦的野外生存状况。
曾经,熊猫的足迹遍布缅甸、越北和中国东南地区的山间地底,但由于耕作、砍伐等人类扩张和发展行为,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片竹林消亡,150多只熊猫饿死,余下的熊猫被迫迁徙到山地高处,难以再接近曾经的竹林。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不再批准熊猫赠予外国/地区,而是改为商业巡展等形式,以保护本就日渐减小的熊猫种群。
1963年,我国开始建设第一座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了今天,我国已有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保护的熊猫栖息地面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超过一半的熊猫栖息地和野生大熊猫种群被纳入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中。
在人类的努力下,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从1988年的1114只增加到13年底的1864只。
但是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仍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毁坏大熊猫的栖息地,威胁熊猫生存。更糟糕的是我国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六个山系,共有约30个孤立的小种群,其中18个小种群的大熊猫数量不超过10只。
种群规模受到威胁,大熊猫自己好像也对繁殖的事情不太上心,交配和分娩的成功率一直都很低。
不晓得我的小锅锅在哪里
内外因共同作用,让熊猫这种代言动物的种群数量恢复任重而道远。
但我国还是在尽力想办法拯救熊猫的数量。今天,我国已经设置了大量熊猫人工繁育基地,在四川各地如成都、卧龙等分头繁育熊猫。基地人员设法通过现代化的接生和喂养方法,强化熊猫的繁殖能力,并通过野化训练的方式,让熊猫最终能够重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