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
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查良镛,是谁?
是徐志摩的表弟。
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是诗人穆旦的堂弟。
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
但这只是他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名门世家-初露锋芒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家家风儒厚,虽以文起家,却有一股侠气潜藏浮动。
金庸至今记得,他爷爷查文清的侠义之举。查文清任江苏知县次年发生“丹阳教案”,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其状残忍。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抓捕,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查家重气节,有侠气。多年以后,金庸在郭靖乔峰等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昭示着少年金庸侠义人生的开始。
图片|年轻的查良镛
初中毕业后,金庸进入浙江联高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发在校园壁报上。写阿丽丝漫游联高遇到眼镜蛇,眼镜蛇毒舌喷射着毒液,恐吓着学生们:“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能超生…如果…如果。”
联高的学生知道这个“眼镜蛇”就是训育主任,因为他有句口头禅“如果…”,而且带着一副眼镜,非常不近人情。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走近一点,开除;如果同学们休息时间下围棋,没收。大家敢怒不敢言。
金庸少年侠气,敢做敢言,为同学们出了一口气,但结果是,他被“退学”了。
这件事件让他安定了一阵子。所以他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后,一直默默读书。当时学生之间有派系斗争,“守旧派”经常殴打“开明派”。金庸觉得思想不合也不应殴打,因此,就找训导主任辩理去了。但他人言轻微,还是刺头一个,又被“退学”了。
对于年少的金庸来说,未来或可成为律师、法官或者外交官。可时局混乱,这些都不是救世之道。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时代,知识分子世家的金庸注定要拿起他的笔,去写这个时代的伤痛。
图片|1960年金庸与电影《神雕侠侣》演员在一起
投身江湖-得遇名师
金庸拿起笔,带着一身侠气和仗义敢言进入了报界江湖。
1946年11月20日,金庸正式进入杭州《东南日报》。他似乎就像一个游荡的无名小卒,怀着在武林扬名立万的心愿终于找到了帮派。可他实际上只是负责收听国际广播,然后翻译,再写成国际新闻。
图片|杭州《东南日报》
金鳞岂是池中物,他自感这离执笔写江湖的梦想还很远,于是选择了离开。而这次的离开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郭靖遇到江南七怪得以入门,洪七公则让他武功渐臻极境。《东南日报》就是金庸的江南七怪,而《大公报》就是洪七公。
《大公报》在晚清创办时,就以敢言立世,随时局几度易主。1926年被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接办后,提出了“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图片|杭州《东南日报》
这样的精神传统在报界独树一帜,《大公报》如深山幽谷的方外高人吸引着青年金庸。1947年秋,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大公报》,后南下香港版《大公报》。最初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让金庸武功精进,他兢兢业业地修炼着。但骨气如《大公报》,也有质变的一天。十年后,“大跃进”运动开始,虚、假、大、空的信息充斥着香港版《大公报》的头条。
图片|《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
“全国六十五县市粮食增产指标提前十年到达”、“我国煤、钢产量十五年内定超英国”。
金庸在内地见过实景,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他说道:“我离开那里,是因为不能发表反对错误路线的意见,这实在太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道不同,不相为谋。1957年冬,金庸离开了他的恩师。十年,质本洁来还洁去,金庸还是当年侠气凛然、直笔敢言的金庸。
图片|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杨过学过全真教、古墓派、蛤蟆功、打狗棒等武功,中年独创黯然销魂掌。查大侠亦如是。
从《东南日报》到《大公报》,金庸终成独当一面的侠客。在融汇两段报馆经验后,中年的他创立《明报》,确定了鲜明的立场:“不左不右,绝对中立”。同时,编辑方针要中立客观、公正真实。金庸说道:“报纸不应该歪曲事实,应该讲真话,不好讲的可以不讲。”
《明报》中立敢言是其一,心系民生更是它作为文人报纸的精髓。
图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三年困难时期,内地许多人逃往香港,1962年5月达到高潮。香港弹丸之地,承载不了,只能将人堵在深圳的梧桐山一带,他们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一直保持中立的《明报》本不愿报道。但记者们从前方带回来的眼泪,让金庸不能视如不见,即便得罪一些人,他也要真实报道这些苦难。
《明报》开始与其他大报抢新闻,这是金庸第一次勇立江湖潮头。
金庸派遣了所有记者在前线采访、拍摄,甚至每天都送食品给难民,读者也受到感染,连日捐款。其他大报在这场无声硝烟中渐渐失声了,使得《明报》仅5月平均日销量就达到三万份。
图片|1963年,金庸(右)出售《倚天屠龙记》版权,此照片为签约仪式现场。
期间金庸写了篇标题为“火速!救命!”的社评,一下子赢得民心。
……想到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极盼中共当局派人去救援,也极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如果要问,金庸笔下的侠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图片|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
风云际变-英雄铩羽
但侠,也是需要淬炼的。
1963年,中国有一个“核裤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文人金庸并不十分赞成造核武器,于是大笔一挥,写了一篇社评:“……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众媒体无不觉得核武器对于积弱的中国是一剂强心剂,但金庸看到了国家积贫的一面。他如此敢讲敢言,报业震动了,香港五大报纸群起围攻金庸。各大报纸指责他,“是毒蛇嘴里的玫瑰”,“坏人”,“伪善面孔”,“不是中国人”,但并没指名。
图片|金庸(查良镛)年轻时标致又帅气。
大侠金庸单挑五大报,连日又发了几篇社评,表明自己反对核试验的立场,矛盾的种子因此种下。文革爆发后,香港工人暴乱,金庸发社评表示同情工人,也表明要克制暴力。但这遭到了政治异己的笔讨。报纸上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词语:“汉奸”、“走狗”、“卖国贼”,甚至还有一篇奇怪的文章:
绿村电台《特种狗经》介绍
最佳汉奸狗胆豺狼镛
是一只反骨阴湿恶狗
而这些所指向的人,便是金庸。但他远没有想到的是,除了这些侮辱,更危险的还在后面。
大时代激烈变幻,“查良镛”登上了暗杀名单。金庸在家收到了一个邮包炸弹,幸好被警察引爆,他只好暂避海外。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明报》大楼经常受到异己捣乱。
在这样的境地里,金庸时常想到自己笔下的英雄,“虽然害怕,但不可卑怯退缩,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们瞧不起。”
图片|邓小平接见金庸
在连续遭到精神侮辱,生命威胁后,他依旧不改初衷:“每一个阶段中,在坚持自己的主张时,都面对沉重的压力,有时甚至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但是非善恶既已明确,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
时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的报业人生亦不输他武侠的江湖。
图片|老年金庸
金庸本人便说过:“写小说是副业,办报纸是主业”。人们记住的是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的风月江湖、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铁血英雄、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侠义风骨。
唯独很少有人记住“为国为民,侠肝义胆”的报人查良镛。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因为他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也是因为他为时代发出的声音。
倪匡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的,但我更希望世人记住他是查良镛,而非金庸。
图片|老年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