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湿是护肤品的基础功能之一,顾名思义,其作用就是保持皮肤的湿润度。那么,保湿产品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从皮肤水分流失的过程说起。
皮肤水分的流失
皮肤的含水量由内而外逐步下降,越向皮肤表面推移,水分越容易流失,含水量就越低。常用的“经皮水分流失”这个术语中的“皮”就是皮肤,特别是角质层。真皮层的含水量可达75%,其中的透明质酸能吸收大量水分,就像皮肤的储水库。最外层的角质层含水量最低,仅为20%左右。
但是,水分从角质层流失的过程并不简单。从结构上看,角质层类似于一堵墙,角质细胞是砖块,细胞间脂质是泥浆,而皮脂膜则是墙面的腻子粉,这三部分都在皮肤的保湿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水分要过了这三关才能“跑掉”。
皮肤锁水的第一道防线——角质细胞
角质细胞含有许多水溶性的小分子保湿剂,俗称天然保湿因子,包括氨基酸、乳酸、尿素等,可以“抓住”水分,保持角质层的湿润度。
皮肤锁水的第二道防线——脂质
填充在角质细胞之间的是脂质,由神经酰胺、脂肪酸和胆固醇组成。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联手,可以防止水分过度流失,起到屏障作用。但是,频繁用洗面奶会洗脱液晶结构的脂质,皮肤屏障出现空洞,水分容易散失,皮肤干燥或者外油内干,甚至出现敏感。所以细胞间脂质不仅对保湿很重要,对舒敏抗敏也很重要。
皮肤锁水的第三道防线——皮脂膜
皮肤锁水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皮脂膜,由皮脂和汗液乳化而成,覆盖在皮肤表面,阻止水分散失。但是洗面奶很容易就将皮脂膜去除,因此即使是油皮也不能过度清洁。
如果皮肤锁水的三道关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水分就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保湿方案通常是针对皮肤的缺陷来补充相应的成分,改善角质层的结构和锁水功能。
常用的保湿成分
皮肤自身的保湿机制和护肤品的保湿机制都与角质层的水分流失密切相关。
护肤品中常用的保湿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溶于水的原料称为吸湿剂,不溶于水的原料称为封包剂或者润肤剂。前者种类很多,例如经典的透明质酸和甘油,它们都可以大量“抓取”水分,快速给皮肤“补充”水分;而且肤感好,水润不油腻。
但是,吸湿剂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不够给力,不能很好地阻挡水分流失。此时就要封包剂出马,它们的种类也很多,包括各种来源的油脂蜡烷等,通过在皮肤形成一层类似于油膜的屏障,有效阻挡水分流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关注到细胞间脂质的保湿功能,通过直接补充细胞间脂质成分(特别是神经酰胺)来弥补皮肤屏障的缺失。这不但是快速见效的保湿途径,而且对于改善皮肤敏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保湿产品怎么选择?
保湿成分这么多,市场上的保湿产品更是琳琅满目,面对这么多的产品,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一句话:跟着感觉走,舒服就OK!
具体来说,是要基于自己的肤质,结合温度、湿度等条件来判断皮肤的需求,从而选择合适的产品。用了之后皮肤感觉舒适,既不会干燥紧绷,也不会觉得油腻厚重,那就说明保湿做到位了。
反过来说,如果皮肤感觉不舒服,那就不OK。比如说冬天在北方的干性皮肤,虽然每天都用全套的保湿水乳霜精华,可是脸颊还掉皮,这可能是因为保湿产品的配方偏清爽,油分不足,锁水能力不够。
再比如说,油皮夏天随便拍个爽肤水,就已经足够满足皮肤的需求了,如果非要水乳霜层层叠叠糊在脸上,不但感觉油腻厚重,还容易长一些像疹子的东西,这也说明需要调整保湿的步骤和产品。
总之,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最重要~